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离不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是什么,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案例都有哪些,本次分享我们邀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康丽颖为我们介绍她所领导的团队在家校社协同共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并介绍在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供大家借鉴。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在多个政策背景下建立和推动的。从2021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到2021年3月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再到同年7月的双减政策,都强调了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2021年10月,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强调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家长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2023年1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了关于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的共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康教授又讲解了什么是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其建设究竟要解决哪些现实的困扰。协同育人机制是国家为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的,由政府推动,学校,也包括幼儿园主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或者说家庭尽责、多元主体协作的共建共自、共享的教育工作系统和工作原理。其建设可以解决未成年人发展的问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父母的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以及孩子与人沟通,社会性的交往能力可能也出现偏差这些都要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来解决。

最后康教授分享了团队做的一些成功案例。首先就是北京市的八个区建了40间家校社共育咨询室。服务中小学和幼儿园,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协同育人提供指导,还有就是服务学生,为学生参加协同育人活动提供咨询。第二个案例是广西防城港家校社共育队伍,第一支队伍是由老校长、老模范、老教师,组成的随喊随到专家队伍。学校在家校沟通,在家长学校课程开发遇到一些极难问题,这支专家队伍就到学校去进行指导,效果非常好。第二支教子有方的家长榜样队伍,这个是由孩子们自己推荐,优秀家长组成的队伍。第三个案例是江西弋阳制度化的家校社共育模式。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重建家校信任。第二个方面是成立关注留守儿童家庭互助小组。第三个方面是让学校成为乡村那精神建设高地。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治理、政府推动、学校主导的生态建设,而且就是让家庭之间能够相互帮助,是家庭互助扶危济困的一种模式。通过这三个案例,康教授把团队的一些探索与大家进行分享。

(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冯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