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教育要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共育。学校在这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体制和机制创新,可以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路径,一些知名学校在这些方面有过哪些实践与探索。本次分享我们邀请到了史家教育集团原党委书记、校长王欢,为我们介绍史家小学在家校社协同共育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介绍他们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供大家借鉴。

首先我们要清楚家校共育的价值内核。她认为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长”的过程基于树人规律。由此学校就树立了自己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心有温度、行有智慧”的孩子;培养“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的孩子;培养“善于学习、敏于创新”的孩子。为实现这个目标,凝聚家长力量,学校倡导提出好家庭共识,提出三条标准:用心陪伴、平和交流、价值滋养。

然后王校又介绍到学校家校共育方面有哪些制度支持。首先就是建立三级家委会制度,依托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与家长共同探索优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方式。其次是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帮助家委会搭建组织框架,把它变成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和分支,这样就确保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完整。校级家委会组建出教育支持部、活动策划部和宣传推广部。这样就让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向是一致的,力量需要整合,来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与发展。

最后王校又介绍了史家小学的家校共育实施路径。首先就是“妈妈读书会”和“爸爸运动队”,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母传德,父传责”这种形式,在家庭中做一个分工。希望妈妈们通过读书会这样的一个系列活动,从书中挖掘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然后在和孩子的共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教育学生成长。“爸爸运动队”也是希望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不仅仅有这种规则的意识,团队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希望爸爸塑造孩子阳刚之气,遇到困难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品质。除此之外,学校还有“星期六课程”,充分调动家长资源,课程形式和内容都由家长自主申请,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周末课堂上激发孩子多元兴趣,开阔孩子成长视野,推动家校共育从“小家”向“大家”拓展。

同时史家小学还积极打造家校社共育课程。通过开通“和谐课堂” 家庭教育公众号和阳光公益社,落实家校社协同共育。近几年学校提出来“服务型成长”的理念,通过服务型成长的理念来构建家校共育的课程,把服务作为学生成长的目标、载体、路径,引导学生以服务他人的真实需求、解决社会真实问题为成长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持续、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服务行动,在服务中实现全面、可持续成长。

(王欢,史家教育集团原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曾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东城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主持多项国家、市、区级研究课题。主持完成的史家小学课程建设项目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著作《永远的新校长》《和谐教育》正式出版。)

编辑:郭彦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