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祥,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曾任解放军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艺创演系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马上天下》《英雄山》、中篇小说《弹道无痕》《将军远行》等多部佳作,他的作品曾荣获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多次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文艺奖、百花文学奖等奖项,为军旅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徐贵祥(图片来源于网络)

翻看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也着力对英雄人物所展现出的精神进行了赞颂。前不久,记者有幸见到了徐贵祥老师,他身材高大挺拔,浑身都散发着军人特有的精气神。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和军事文学创作,徐贵祥深有体会地说:

徐贵祥:作为一名军队作家,我是成长在一个战斗英雄连队,我的指导员是二等功臣,我们连队还有好几个二等功臣。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生长,它就决定了我热爱这支军队,热爱军营生活,热爱国防事业。所以,我的作品里底色永远是暖色。

赴边境执行作战任务

文学生涯亦逐渐开始

徐贵祥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有一个英雄梦,特别是参军入伍后,他对英雄的崇敬与向往之情,变得更加炽热。1978年,19岁的徐贵祥从安徽应征入伍,穿上了那身向往已久的绿军装。然而新兵训练还没结束,他甚至还没有领到领章、帽徽,所在部队就接到了赴边境执行作战任务的命令。

徐贵祥:我所在的师是一支机动作战部队,作战能力很强。我们是炮兵团,我们连队又是团里面的先进连队,我们连队最早去打山洞火力点,山洞火力点和作战对象距离很近,差不多用枪都能够得着的距离。

徐贵祥所在的炮兵团九连奉命支援步兵,遂行直瞄射击任务,同敌人短兵相接。由于当时的情况紧急,没有时间让他和战友们按部就班地构筑阵地,也无法架设电台,徐贵祥临危受命被指派给副营长当传令员,顶着硝烟、穿梭在各炮之间传递口令。如今,距离那场战斗已经过去了40多个春秋,但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依然清晰地印刻在徐贵祥的记忆中。

徐贵祥:因为打仗打到白热化程度,打得非常激烈,我没有退却。心情是忽冷忽热,一会非常紧张,甚至恐惧;一会又非常亢奋,要完成任务,要执行命令,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战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有时候脑子一热就冲上去了,事后想想后怕,但是再遇到情况,还会继续往前冲。最终任务完成得很好,我在第一场战斗当中就立了三等功,我是我们全团新兵当中第一个立功的。当时也负伤了十几人,还牺牲了一人,后来牺牲的这位同志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我们连队被授予“英雄炮兵连”称号。

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身边战友的英雄事迹,让年轻的徐贵祥热血沸腾,情感奔涌,也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开始把自己的英雄梦和报国志倾注于笔端。很快,工作表现出色,并且文笔不错的他,在部队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了团、师、军政治机关组织的业余创作学习班。就这样,在那片红土地上,徐贵祥的文学生涯起步了。

徐贵祥:我从青少年时期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我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我的观察力也是很强的,比较细致,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其实,我最早是在连队的报道组,指导员一看我的请战书、遗书写得好,尤其是遗书,我在写遗书的时候引用了很多边塞诗,指导员认为我有才,就叫我去写报告文学《炮兵英雄王聚华》,我的文学生涯就从这开始了。

徐贵祥说,他的军旅生涯和创作生涯之初,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巨大,一是经历了战争,二是遇到了英雄。当年受领了创作报告文学《炮兵英雄王聚华》的任务后,徐贵祥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夜以继日地采访、写作,终于如期交稿。没过多久,徐贵祥得到消息,他和其他创作骨干的作品将结集出版。然而,当他怀着喜悦的心情翻开作品集目录时,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徐贵祥:我们七个创作员,六个人的作品都选到这本书里了,唯独没有我的。我自尊心很强,结果作品集有他们作品,没有我的,对我打击很大,我当天就把这本书带回连队,把这本书给指导员。到了第二天早上出操,指导员把我叫去了,他说,那个书他看了,他认为有的比他们写得好,有的没有他们写得好,没有用我们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让我先放下,先去团教导队学习炮兵基础业务知识,准备当班长。指导员的一番话,让我心里热乎乎的。人生当中遇到一个好指导员,我非常幸运。

后来,徐贵祥得知,《炮兵英雄王聚华》当年未能及时发表,是因为王聚华被评为“二级战斗英雄”,而其他创作骨干采写的对象都是“一级战斗英雄”。徐贵祥感慨地说,正是指导员的鼓励和认可,为他保留了那股心气儿,让他能够保持信心、全力以赴投入到炮兵专业的学习中,在练就过硬军事技能的同时,也为他后续的军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贵祥:因为当时对文学有些绝望,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炮兵基础业务上,结果搞得很好。后来,炮兵教导大队开设培训班,我的军事地形学课程学得比较好。后来我写小说,这门课对我帮助很大。当我写到一场战斗的时候我会标图,所以我写的的战争小说大家比较喜欢,是因为比较像,真实。

二赴战场创作多部作品

笔下塑造人物有血有肉

徐贵祥第二次上前线是在1984年春天。当时已经提干的他听说所在部队要组建侦察大队到云南麻栗坡参加边境轮战,便马上打报告,主动请缨到前线去。前线有很多故事,战友之间有丰富的感情交流,战场上有深刻的生命体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徐贵祥利用战斗间隙,争分夺秒地把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还有思考,都写了下来,陆续创作了《征服》《大路朝天》《走出密林》等多部作品,并因为表现突出再次荣立战时三等功。采访中,徐贵祥回忆说,两次上战场,让他看到了不曾认知的真实,看到了真正的英雄,带给他的影响是终身的。

徐贵祥:小说处于一种动态当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从小说叙事经验上也有变化。当我写到历史战争,我是从一个后来者回顾历史的这个视角来写。当我写到当代局部战争,我会设身处地用自己的视角,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一个亲历者。

1984年,徐贵祥(后排左二)参加老山作战(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9年,徐贵祥考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此后创作出了《历史的天空》《马上天下》等多部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倍受读者好评。谈起自己的创作体会,徐贵祥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因为拥有基层连队工作经历的积淀,才让他笔下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真实感人。

徐贵祥:只有身在军营,才知道军营是什么样的;只有和基层官兵在一起,才能认识他们。我要善于从生活当中捕捉那些非常有文学价值的元素,心里有爱、眼中有美、笔下有情、纸上有善。一个作家除了艺术才华以外,我觉得还要有底色,我的底色就是一团橘红色,就是我连队的、新兵宿舍里面“老虎灶”上面那一团炉火的橘红色。

从新兵入伍时“想当英雄”,到两次赴边境作战前线“书写英雄”,徐贵祥的英雄情结从未褪色。徐贵祥说,文学担负着启蒙滋养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更多地关注家国天下,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而他自己的英雄梦,正在他笔下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身上逐一实现。

徐贵祥:英雄有的是被授予称号的英雄,有的是有英雄壮举的英雄,有的是在不停追求的英雄。所以,我们对英雄的追求永远在路上,我们的梦想永远在路上。

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虽已年过六旬,依然身姿挺拔、步履矫健。熟悉他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多年来,徐贵祥创作的小说大多是军事题材。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当代军人,他说,自己有责任把对战争的理解和认识告诉给更多的人,希望读者从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精彩的故事,更能从中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民族。

徐贵祥:我觉得战争文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需要讲出真相。但在文学作品里面我们不可能穷尽真相,要留很大的空间给后人、给历史、给时间,慢慢地,那些真相才会浮出水面。

基层部队培养不服输劲头

勤奋刻苦终捧出成名作

在徐贵祥的记忆里,那是1989年的夏天,他怀揣着英雄梦、文学梦走进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历程。尽管自己是战士出身,在文学创作领域是“半路出家”,但在基层部队养成的“事事争第一”的劲头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有所成。那两年,他特别勤奋、刻苦,马不停蹄地学习、思考、写作,临近毕业时,终于捧出了成名作《弹道无痕》和《潇洒行军》。

徐贵祥:《潇洒行军》这部作品表现出我对我的老部队、我的连队的怀念。因为老部队在1985年的时候被撤编。我比较念旧,怀念我那个连队和我的战友,所以就创作了这么一部作品,一支部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何适应新的任务,如何顺利转型。

《弹道无痕》同样是来自于我对部队的热爱和怀念,主要写老兵,虽然后来我离开了,我的好多战友还在。我们在1979年到前线之前,我们的老营长说,“战场上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我们那个连队就是有一种争强好胜的精神,干什么都要争第一。这个连队滋养了我,它在我的生命里注入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坚强的东西。

1994年,徐贵祥的作品《弹道无痕》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一经播出就备受好评。徐贵祥回忆说,当时他并没有和导演宁海强沟通过拍摄方面的事情,但影片却和他的小说达成了一种心有灵犀、心意相通的境界,当片名出现在大屏幕上的那一瞬间,他仿佛被点燃了,热血沸腾。

徐贵祥:在小西天电影馆看片头,一轮朝阳从远处,在朝阳这个背景下一群炮推出来了,模拟炮弹发射的声音,咚!咚!咚!咚!四声,《弹道无痕》四个字出来了。我一看当时就很激动,就激动那一团红色,因为我当新兵的时候宿舍里有一团炉火,那样一种橘红色的颜色。那个红色就是我作品的底色。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心里装着这一团炉火呢?我想可能是他们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里破译了我心灵底色的密码。

徐贵祥(右)(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弹道无痕》一样被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后轰动荧屏的还有徐贵祥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在这部作品中,徐贵祥成功塑造了姜大牙等多位性格迥异的基层指战员形象,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和读者的心。2005年4月,《历史的天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有评论认为,“《历史的天空》这部小说还历史以天空的色彩与云流,还历史以表情与体温,使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历史,使历史又一次走近了我们。”徐贵祥说,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当年,得知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获此殊荣的消息后,真的是既意外又惊喜。

徐贵祥:对于获奖我个人很意外,我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因为我起步比较晚,1984年、1985年,我才发第一个中篇小说,到了1995年才有了第一个集子《弹道无痕》,到2000年才开始出第一个长篇小说,哪里想着第一部小说就能获茅盾文学奖呢?

在徐贵祥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创作出《历史的天空》这部优秀作品,得益于他在解放军出版社的编辑生涯,这为他勇攀军事文学创作高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91年,徐贵祥从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被选调到解放军出版社当编辑。

徐贵祥:当时我的主要特点不是有才气,而是勤奋。所以,就把我调到解放军出版社当编辑,没想到误打误撞,我一下撞到了一个宝库里面。我是文史编辑部的编辑,可以接触战史、军史、党史,可以接触很多开国将军的传记、回忆录稿件,我还可以见到一些开国将军,那种现场感是想象不到的。当你听一位曾经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将军回忆当时的场景时,你跟着他走进他的世界,到了那片战场,那样一种现场感非常强烈,这个过程可以说对我的文学成长帮助巨大,至关重要。

带着赤诚和热爱去创作

当好军队写作人才“领路人”

在解放军出版社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徐贵祥带着满腔赤诚和热爱去学习、去采访、去编辑、去创作,写出了多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2013年,徐贵祥被调任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说起军艺文学系这块文学沃土,徐贵祥百感交集,那里是他青春激情的燃烧之地,也是第一次砥砺成就他的“文学磨刀石”,时隔多年,重新回到学校肩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他感受到的是压力、是挑战,也是必须当好“领路人”、干出新成绩的决心和信心。

徐贵祥:文学创作是一种感觉艺术,这种感觉很难明确地传递。我刚到原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时候,面对的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创作经验较少,也没有创作体会,也没有军队生活,但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军队写作人才,那是很难的。我们要重新总结创作经验,怎么教授,怎么传递。

徐贵祥(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文学系主任,徐贵祥带领教员们苦心探索、潜心实践,想了很多办法寻找最佳途径培养军队写作人才。比如,每年把学生带到部队,让他们结交一批基层战友,学会一门军事技能,采访一批先进典型,创作一批文艺作品,组织一系列文艺活动。这些方法,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体验生活和文学创作的能力。

徐贵祥:给他们带到部队去写生式训练,见到什么写什么。我再写个东西让他们续写,或者改写、补写,或者是我写一个东西反着写。我曾经写过几个小说,编了一本书叫《背锅人》,就叫学生来批评,讲对讲错都不要紧。

如今,徐贵祥老师虽然已经光荣退休,但依然笔耕不辍,依然时时关注着强军兴军伟业。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年轻一代的军队作家能够薪火相传,继续创作出更多贴近部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用文学艺术的力量去激发正能量。

徐贵祥: 我会关注军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也会关注军队在国际上的地位。文化工作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我们军队拥有一支强大的、高端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山森淼 王锐涛 鲁佳琳 刘梦源 播音:徐佳慧 宋波)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