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鞍山这片被称作“中国南果梨第一乡”的土地上,20万亩梨园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甜蜜希望。作为鞍山市“一县一业”特色产业的核心支柱,鞍山南果梨年产量超18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带动8万余名农户的就业增收,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然而,这一“黄金产业”却长期面临着“花期怕旱,秋季怕涝”的双重挑战。时而发生的气象灾害,更是加剧了产量的大幅波动,让果农们走在“靠天吃饭”的“钢丝绳”上:灾害发生后靠自筹资金恢复生产,不仅复产周期长,还易因资金短缺错失下一季生产良机。

破局:政企协同构建风险防护网

鞍山金融监管分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目光聚焦于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难题,深入调研鞍山市场特色农产品基本情况及特色农业保险经营现状,发现辖区特色农险产品适配度有待提升,难以契合本地产业特点,也无法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针对南果梨产业“抗风险能力弱”这一痛点,鞍山金融监管分局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升级创新保险产品,携手助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为特色农业构筑起风险防护网。

在鞍山金融监管分局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下,中华财险鞍山中支敏锐捕捉到南果梨种植户的迫切需求,主动破题。2024年7月,中华财险鞍山中支组建起一支由农险专家、气象学者、农技人员构成的“三农”服务专项调研队,历时5个月的时间,走遍海城、岫岩、台安等南果梨核心产区,通过深入的田间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方式,充分了解了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风险诉求。调研发现,小规模种植户更担心自然灾害对树体造成的直接损伤,影响后续产量;而大规模种植户除了关注树体损伤外,还担忧果实减产带来的市场收益损失。基于详实的调研成果,调研队精准绘制出南果梨全生长周期的产业风险图谱。

以这份产业风险图谱所呈现的精准洞察为依据,中华财险鞍山中支创新性地提出了“果树综合险+天气指数险”双轮驱动方案,并于2024年12月正式向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提交《鞍山特色产业保险推介书》,详细阐述了这一创新方案的设计思路与预期效果。经过多方沟通与协调,最终形成了“政府引导、保险托底、农户受益”的产业保障新机制,为南果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创新:科技赋能打造精准理赔体系

2025年8月,中华财险鞍山中支成功落地系统内首单南果梨综合保障试点项目,为当地种植户提供了1560万元风险保障,让鞍山南果梨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

该项目创新性融合南果梨果树综合保险与天气指数保险,“双险融合、精准护航”,覆盖了南果梨整个生长周期,构建起“树体+果实”双重保障体系:“果树综合保险”针对霜冻、冰雹、风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树体损伤(如枝干折断、根系腐烂)及果实减产,按实际损失比例赔付;“天气指数保险”则对霜冻、暴雨、干旱设定触发阈值,实现“灾害发生即启动赔付”,无需现场定损即可实现快速理赔。

成效:从风险补偿到产业升级

“双险融合”的保障模式,不仅填补了鞍山南果梨产业专属保险的空白,更为鞍山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能。该保障模式稳定了南果梨产量与收入预期,悄然催生了如南果梨酒、果酱深加工产业新业态,为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拓宽了平台。

展望: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这不仅是份保险单,更是给果农的“定心丸”。未来,鞍山金融监管分局将指导机构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风险保障,切实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中华财险鞍山中支总经理范海涛表示,公司将以此次试点为起点,“以点带面”扩大当地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激发特色产业发展活力,让金融保险“活水”精准滴灌乡村振兴“沃土”,助力这颗“黄金果”成为拓宽农户共富之路的重要支撑。

站在万亩梨园眺望,缀满枝头的南果梨映照着果农的笑脸——当金融保险的力量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深度融合,这颗“黄金果”正蜕变为带动共同富裕的“幸福果”,书写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朱丽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