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落幕的“2025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大会暨第五届‘金誉奖’颁奖典礼”上,苏银理财首次荣膺“最佳投资者教育成就机构”大奖*。无独有偶,今年3月,公司亦成功入选由21世纪经济报道研究院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2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

双项荣誉的取得,是市场对苏银理财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陪伴与教育领域创新与实践的高度认可,彰显了其“金融为民”的初心与实力。

自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迈入净值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打破刚兑”成为现实。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如何理解净值变化、建立合理预期、提升风险意识,成为行业共同课题。苏银理财深刻认识到,构建专业、温暖、贯穿始终的投资者陪伴体系,不仅是履行受托责任的核心,更是帮助居民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的关键。

体系筑基:多维平台打造“全程化”服务体验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理财投资者,苏银理财已构建起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服务体系:

渠道畅通,响应迅捷: 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渠道服务号、公司官网、自有APP等矩阵,打造多维度服务平台,确保客户需求高效触达。

数智赋能,沟通无阻: 设立专属客服坐席,建立智能问答知识库,形成快速响应机制,有效打破与代销机构间的信息壁垒,确保客户关切“第一时间回应”。

透明为先,持有安心: 在公司官网搭建专业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模块,支持产品快速检索、多维度业绩展示、账单查询、公告查阅等,让客户“买得明白、持有放心”。

体验优化,便利升级: 创新推出“理财夜市”产品,延长交易时间至24点,满足灵活投资需求;提升清算效率,实现江苏银行客户赎回资金上午到账;主动升级产品条款,如为“恒源封闭三年鑫利”系列产品增加按季分红*,兼顾长期收益与持有期体验。

持续深耕:线上线下织就“立体化”防护网

苏银理财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教育工作。今年以来,公司积极开展2025年“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也积极探索内容、形式的多方位创新,构建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投教防护网:

组织保障,制度先行: 公司成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小组,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设立专职部门确保消保、投教工作长效运行。

线上阵地,内容为王: 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公司官网等阵地开设《“源”来如此》、《消保云课堂》、《苏银小剧场》、《壹周易见》等投教专栏,覆盖法律法规、理财知识、市场动态、风险揭示、金融热词解读等。同时,苏银理财还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资深投资经理开展直播投教活动,普及净值型理财产品知识,提供快速专业的市场解读,帮助客户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动态。

线下行动,精准触达: 持续开展“三进入”活动,将金融知识送到最需要的人群身边:

进社区: 定期开展,重点普及金融消费者八项权利、防范非法集资与电信诈骗知识等,助力守护好居民的“钱袋子”。

进乡村: 宣传金融助农惠农政策,普及基础理财知识,现场答疑解惑,助力乡村振兴。

进校园: 组织青年员工走进高校,聚焦消费权益、金融安全、理性消费,揭示非法校园贷、电信诈骗陷阱等,引导学生树立风险意识与价值投资观。

成效彰显:规模增长与客户信任的双赢

在专业、温暖的投资者陪伴体系加持下,苏银理财赢得了市场的广泛信赖。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管理规模稳健增长,突破7400亿元;累计服务的个人与机构客户数量超过57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投资者对苏银理财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的认可。

苏银理财未来也将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打造专业用心的投资者陪伴体系,在合规框架内不断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满意度,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和资管行业健康稳健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注:“金誉奖”评选时间为2025年6月,评选机构为普益标准;“202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评选时间为2025年3月,评选机构为21世纪经济报道研究院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以上评选结果系评选机构及支持机构基于产品和管理人过往表现综合判定,并不构成对产品管理人或单只产品的未来投资建议或业绩保证。恒源封闭三年鑫利系列产品存续期间可按季度分红,管理人有权根据产品实际运作情况决定是否分配收益,可能存在当季不分红的情形,具体请以产品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为准。

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央广网观点。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以上内容不构成对投资者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或公司最终的投资观点,不应被接受者作为对其独立判断的替代或投资决策依据。重点关注方向仅为基金经理当前市场观点,不代表基金未来长期必然投资方向。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以上内容并非对相关证券或市场的完整表述或概括,任何所表达的意见可能会更改且不另外通知。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储紫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