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4月28日消息(记者张学龙)配纸、清点、标叶码、补洞、溜口、喷水、压平、折叶、剪齐、锤平、压实、上纸捻、护叶、封皮、打眼、定线、贴书签等等,十几道工序,一步不能差,这是古籍修复工作必要的流程。因此看着带有点古典浪漫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更能显示出从业者的细致、耐心和责任。在吉林大学,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担当古籍修复师有三位,技术娴熟,修复水平高。

古籍部修复师张奇(央广网发 吉林大学供图)

一本古籍的修复短则几天,长则数月,55岁的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修复师张奇,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100多部残破接近失传的古籍让他“妙手回春”。“古籍修复不是翻新,要修旧如旧,最大程度恢复书籍的原貌。”张奇说。当下,他正在修复的是从清代流传下来损毁比较严重的孤本《王氏宗谱》,几乎没有完好的页面,需要非常小心地翻开,每片掉落下的碎片都要仔细进行标注,再在背面进行修复,然后调配纸浆把缺失的地方进行修补……

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藏古籍约3.7万部,共计约40万册(件),其中有6000余部善本书。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馆古籍修复工作从未间断,成功修复古籍已超千部。

正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的修复师(央广网发 陈领之 摄)

吉林大学图书馆现有的3名专职古籍修复师,均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古籍修复初级、高级班培训。为了加强修复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图书馆先后派出两名馆员参加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专业培训班,她们将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的新生力量。

几十年来,吉林大学图书馆有计划地进行馆藏古籍破损调查,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计划,优先针对高利用率的东北地方文献进行修复。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破损方志已基本修复完成。

修复的古籍(央广网发 陈领之 摄)

近十年来,修复了古籍约2万叶。并在古籍修复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效益社会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建立古籍修复档案,使古籍修复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与吉林省方志馆建立横向修复项目,为其提供破损古籍的修复服务,使古籍修复技艺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中国于2007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使古籍保护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收藏古籍40万册,6000余部古籍,121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据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王丽华介绍,在国家政策助推下,该馆在修复保护、数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长足进步,近十年来已修复古籍约2万叶(古籍纸张一般沿版心对折,空白面朝里,文字面在外,叠起来装订,称为“筒子叶”),数字化是目前最好的保护办法,该馆已经完成古籍数字化8.6万叶。

据悉,古籍数字化已经列入吉林大学图书馆的重点工作,一期项目接近尾声,古籍在线阅读平台即将与读者见面。随着数字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也将步入数智化时代。吉林大学图书馆也在积极筹建“智能纸质文物实验室”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体验基地”,进一步推进古籍修复技艺的弘扬和发展。

编辑:舒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