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份企业“500强”榜单先后发布,展现了民营企业量质齐升的发展势头,更彰显了我国民营经济拔节向上的蓬勃活力。

9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下简称“2023民企500强”)榜单和《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275.78亿元,比上年增加12.11亿元。有17家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其中有8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亿元规模的企业有86家,其中有11家企业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共有28家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世界500强。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发布的“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在2023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占244家,较2013年增加了54家。此外,大会同步发布的“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在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位居前列的大都是战略新兴产业企业。

规模增长的背后,更有民营企业在综合实力、科研投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稳步提升,以及民营企业在纳税、就业、惠民等领域的突出贡献。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023民企500强中,来自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仍是“500强”主力且占比持续提升,其中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六成,其营业收入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就业人数等指标均较上年有显著提升。从研发投入来看,在2023民企500强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企业86家,超过10%的企业8家;414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432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九成以上的企业从不同层面实施或计划实施数字化转型。

民营企业也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贡献突出。2023民企500强纳税总额达1.25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7.51%,其中纳税额超过400亿元的企业共3家;就业总数1097.2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50%;358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47.20%的500强企业继续推进产业帮扶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近九成的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实施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升,民营市场主体也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光明的前景。

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从发布政策文件到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从优化发展环境到强化法治保障,从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到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一系列政策文件及配套举措的落实,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指明了清晰方向。

今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回应了民营企业的重点关切,针对民营企业的痛点难点提出了系列政策举措。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听取多个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经营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意见建议;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明确4个方面17项具体措施,着力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等8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聚焦促进公平准入、强化要素支持等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8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接续推出和优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8月30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指出,将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

目前来看,相关政策举措的成效正逐步显现。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其中,反映企业信心状况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9.1,比上月上升0.3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我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4月初突破5000万户,截至5月底达到5092.76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中的占比提升至92.4%。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

挑战与机遇并存,实干与担当并重。未来,需要相关政策制度落实落地,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信心和保障;也需要民营企业勤练内功、做强实业、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为民营经济持续壮大贡献澎湃动能和强大支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相信在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下,民营企业将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成为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更大力量。(央广网评论员黄昂瑾)

编辑:张圣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