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郴州11月7日消息(记者 杨清 通讯员 邓生祥)村后龙山草木葱茏、青翠欲滴;村边滁水河川流不息,波光潋滟;村内民俗广场和古巷里,摊子铺子摆满承载绿色发展成果的农特产,吸引各地游人纷纷驻足……深秋时节,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景色宜人、游人如织,好一幅业兴人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置于突出位置,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汝城县境内群峰连绵、水系发达,总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密集辐辏。近年来,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东江湖水环境保护保卫战,不断提升生态含绿量、含智量、含金量,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获评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殊荣。

汝城县自来水厂(央广网发 汝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扛牢使命守底线 万水千山绘画卷

“沙洲村不仅红得耀眼,还满目绿意,好出片。”前不久,受邀参加全省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长沙新媒体达人乐小牛夫妇兴致盎然走进沙洲,穿梭流连于青山绿水间,抢拍镜头、定格美丽。然而,昔日沙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沙洲村地处罗霄山脉南麓丛山,是红军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过去一度破旧林立、杂乱无章,家禽家畜满地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令人糟心。“半条被子”故事“火”了之后,这里建起了国家级4A景区,扎实推进了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提质改造了四周观光采摘水果园,建成了集采摘、观光、科普、体验和智慧农业等于一体的现代农旅示范基地,村庄内外蝶变、移步换景。同时依托滁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实施了污水管道铺设、生态隔离带建设、排水沟建设、荒漠化治理、生态复绿5个子工程,让生态成色更足、亮点纷呈。

提升含绿量,沙洲变绿洲。如今,沙洲村深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三色资源,发展了疏果种植、旅游商店、特色铺子、民宿旅居、文艺文创等20多个农文旅业态,80%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就业创业。最难能可贵的是,沙洲村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从未吸纳影响环保的项目入驻。

不只是沙洲村。近年来,汝城县提高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建章建制、综合施策,持续深入开展了生态环保攻坚战、治理战。

汝城县全面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督查督办和考核职责,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执法与监管机制,出台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不断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以铁腕重拳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蓝天碧水为导向守护生态环境。汝城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等专项行动,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固体废物整治,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9.5%,地表水优于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耕地安全利用率92.9%,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多项控制性指标位居省市前列。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值生态资本。汝城深入实施东江湖流域“净水保护”专项行动,严格执行落实河湖长制、禁捕退捕,着力营造林木,做好森林保护,切实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全县保有原始次生林13万亩,现有野生植物1678种,陆生动物91种。

以生态红线筑牢生态环境屏障。全县立足保护全域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53余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3.04%,国土空间管控和林草资源保护协同推进。当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2%,高达98℃的热水温泉、可饮可浴的罗泉温泉,以及华南地区保存最好、物种最多的原始次生林九龙江森林公园等成了生态亮丽名片。

龙虎洞水库除险加固现场(央广网发 汝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融智向新抓改革 绿水青山添“智慧”

秋高气爽、山明水净,在汝城县龙虎洞灌区,井坡镇古塘村的支渠远程一键开闸,水潺潺流出,地里的朝天椒生长正旺。“灌区得到全方位提质,以前水库放水到我们这里要1天,现在只要4个小时。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辣椒田用水、用肥节省都超过一半。”当地粮食和辣椒种植大户袁取养满脸舒心。

近几年,面对渠系老化、用水粗放等问题,龙虎洞灌区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实施数字孪生一体化、用水计量智能化、水价改革精细化、水权界定精准化、服务支撑科学化等五项举措,节水与增效协同推进,完成全省首例水电类水权交易,为南方山丘区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打了个样”。

“灌区位于山地丘陵地带、地形复杂,发展了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辣椒、生姜等经济作物,需要定制化用水,实现节水增效。”龙虎洞水库管理所所长胡剑松介绍,灌区利用国债资金,系统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智慧水库管理系统建设等项目,促推水库和灌区转型升级。灌区因地制宜,系统开展作物需水规律研究,结合季内降雨特征与作物生长周期,完善软硬件设施,建立科学、精准的灌溉体系。通过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开展中稻、晚稻的控水控肥盆栽及大田试验,优化水稻灌溉模式;同时针对辣椒等经济作物,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灌溉效率、降低肥料成本。

基于灌区位于丰水区、水量总体富余,灌区突破传统行政主导、计划分配的粗放用水模式,创新构建以乡镇为主体的水权分配体系。以1480万立方米农业取水许可总量为基准,统筹考虑渠系利用效率、作物结构、土壤墒情与需水定额等要素,管理所将用水权精准分配至5个灌区乡镇,实现“一镇一量、一镇一证”用水机制。

今年7月,依托中国水权交易平台,龙虎洞灌区将回购来的水权,与城溪电站进行了跨行交易,交易水量300万立方米,金额6万元,实现了灌区结余水量与发电用水交易零的突破,属全省首例。灌溉更精准、节水能变现,“节水—交易—收益—再节水”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龙虎洞节水实践入选珠江委节水十佳案例。

据了解,汝城县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河流沟渠纵横交错,护好管好和用好用活至关重要。近年来,汝城积极响应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全面构建“四水联动、八水共治”的特色“水立方”模式,以深化改革为抓手,驱引水利水务向智而行、向新发展,不断提升青山绿水含“智”量。

能精准“拿捏”水的,还有汝城自来水公司。循着潺潺水声,走进水务“智慧管理平台”中心,一扇巨幅电子显示屏跃入眼帘。通过管理员熟练操作,可视化大屏数据、管网GIS系统、分区计量系统、区域停水管控系统等目录有序呈现,再依次点击子目录,大到片区或管网,小到阀门或弯头,精准精细的供水信息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该系统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高新技术,通过物探、测绘、成图,对供水管网进行地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实现数据可视化的管理。”汝城水司总工程师郑钟红表示,有了“智慧水务平台”后,实现了水网从地下到地面浮现、供水从源头到龙头管控。“我们打造这套系统,力争对每一滴水都看得清楚、拿捏得住。”她说。

依托智慧水务平台,汝城水司把全城自来水管网分为1个一级分区、2个二级分区、16个三级分区、3个四级分区,形成了融会贯通、无缝熔接的供水网络。同时在各个区的进水口安装远传流量计和压力监测设备,形成完整的水量计量传递体系和压力调控体系,实现逐级分区网格化管理,全面提高管网运行的感知能力,一旦发现漏损等异常,立马派员抢时抢修、恢复保供,实现精准控漏、高效止损。

从2015年的35%降到2020年的4.6%以内,到2021年7月刷新2.33%的制高点,再到现在始终稳定控制在3%以内,汝城自来水管网漏损率在湖南省排在第一,也在全国供水领域位居前列,成了全国各地水务纷至沓来取经的热门地。

汝城白毛茶(央广网发 汝城县委宣传部 供图)

深耕产业促转化 金山银山富万家

“做梦都想不到,身居大山中,能吃上农旅饭。”群峰连绵、青山叠翠,汝城县九龙瑶族村岭子头民宿村游客不断,年近六旬的民宿店主黄东林迎来送往间笑意盈盈。

九龙瑶族村地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中,远离县城40多公里、驱车得花上一个半小时,过去是望得见“青山”、盼不来“金山”。这些年,该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了“特色瑶寨+白毛茶+民宿康养+生态风光”四位一体的旅居村,带动农户发展农旅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增收致富。“卖茶叶、开店子,收入增长不少,日子很舒心。”黄东林笑着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汝城县聚焦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目标,深挖用活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划布局绿色产业,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为广大群众拓展致富渠道,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用好“五色”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汝城县依托“半条被子”故事等红色资源、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等绿色资源、温泉之乡等蓝色资源,以及“千年古县”“理学名城”等古色资源,小垣钨矿等金色资源,将文旅“置顶”到三大引擎,聚心聚力实施了一大批文旅项目,让全域旅游更富质效和成色。全县建有3个AAAA级旅游景区和7个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中转站和目的地。其中红绿相映的沙洲景区,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为“两山”转化、农旅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生态惠民,产业富民。汝城县以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林产业和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培训提能、科技赋能等方式,充分激发群众产业热情和干劲,“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泉水镇发展辣椒产业,获评湖南特色辣椒小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基地、树品牌、出效益,马桥镇发展种姜专业户上千户,发展50多家专业合作社,“小黄姜之乡”之名享誉四方;文明瑶族乡深入推进环沙洲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奈李、翠冠梨、水蜜桃等特色小水果,不断浇筑“中国奈李之乡”成色,三江口瑶族镇的群众,把珍稀大叶多毛野生茶当成金钥匙,打开了稳定增收致富之门。

群众富得快,也靠传帮带。汝城县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产业发展办法》《农业产业项目奖励扶持办法》《民宿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系列文件,拿出硬招实招,在建基地、育龙头、强合作、重科研等方面下功夫,引领生态产业蹄疾步稳发展。

大坪蔬菜、泉水茶叶、文明水果、马桥生姜等特色农业基地纷纷涌现;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链接机制加持下,三宝蜜柚、多好果蔬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地扎根;沿用“龙头企业+工厂+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汝城繁华食品有限公司阔步发展,新建了年加工50万吨辣椒制品的现代工厂,为辣椒产业构建有力支撑。

此外,汝城县还与湖南农大、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开展科技攻坚,选育研发了艳红辣椒、迟熟奈李、脱毒姜苗等新品种,有效破解攻克了奈李黑心、生姜易发姜瘟和冷链错峰销售、白毛茶移栽水土不服等“卡脖子”难题。一批批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智慧新能源项目落地见效,加速形成以绿色能源、绿色矿山、绿色制造为主的低碳循环工业体系,切实提升了“两山”转化的含“智”量。

青山变金山,绿水润家园。依托丰美富足的生态资源,汝城县积极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不断健全完善乡村配套设施,促进庭院改造和道路绿化。其中以土桥镇龙潭桥村“六靠”模式,示范带动了47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为引资引智兴产业创优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汝城朝天椒面积达13万亩,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10万亩绿色食品(朝天椒)原料生产基地;小黄姜5万多亩,综合产值超20亿元;奈李7.6万亩,产值达7.6亿元;白毛茶茶园面积1.6万亩,列为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汝城白毛茶、硒香茶、朝天椒、大禾米糍、小黄姜等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48个农副产品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全县精心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牵引带动5.3万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成功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去年,全县生态旅游收入22.30亿元,同比增长8.2%。

编辑:黄珂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