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娄底10月16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10月15日,在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文化与经济“牵手”共融、双向赋能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湘中民俗文化园内,一场将文化空间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加速器的“头脑风暴”展开。当天,在此召开的万宝镇文联工作会议上,娄星区文联党组书记杨奇志,万宝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磨子石村村支“两委”,部分文艺工作者等,共同为本地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万宝镇文联工作会议现场(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湘中民俗文化园,既沉淀着陶龛书院46年文化根脉,又见证了磨子石村变迁。2023年10月1日,万宝镇党委书记李洪亮、镇长周哲在湘中民俗文化园为万宝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揭牌,陶龛书院正式成为万宝文联和磨子石村经济合作社的办公与活动场地。两年来,这里不仅成了万宝镇文联的“新主场”、磨子石村经济合作社的办公地,更是万宝镇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要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阵地。
万宝镇,有着磨子石这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宝藏,如何在新时期讲好本地文化的故事,让优质的文化资源变成本地文化发展、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与会人员展开了头脑风暴。
万宝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肖新桂认为,要让“文化空间”成为“振兴枢纽”,把阵地价值用足。比如可以策划“磨子石文化节”,文联设计书院碑廊研学、民俗表演,合作社组织农产品展销,让游客来了“能看、能学、能买”,让文化热度转化为产业活力。要让“文联资源”转化为“乡村动能”,把人才优势用活。可以组建“文联乡村服务团”,针对性为磨子石村赋能:书法爱好者可围绕书院碑廊风格,为“磨子石豆腐”设计文化包装、给村民写春联;摄影爱好者可拍摄码头晨雾、书院晨光、民俗活动,制作宣传大片助力乡村旅游;文学创作者可深挖千年码头变迁的故事。要让“文化活动”变成“凝聚力引擎”,提升村民参与度。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文联要变成“活动纽带”,可联合合作社办“村民文化集市”,让村民上台展示技艺——请老豆腐匠在书院讲“一碗豆腐香”的传承等等。
从事教育工作的王桂华建议,建议在文化园内开展家风家教宣讲活动。这一建议得到大家的附议:针对留守儿童和老人,可以开展“书法公益课”“剪纸体验营”,教孩子们在碑廊下学写毛笔字、跟着老匠人学剪纸,陪老人在书院聊码头往事、忆农耕岁月;还可联动书院文脉,恢复“书院讲学”传统,邀请乡贤、农业专家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给村民讲政策、传技术,让文化园有“文化味”,更有“烟火气”,让磨子石村因文化相聚、因文化更有凝聚力。
万宝镇磨子石村村支书陈咏前表示,磨子石村充分利用万宝文联在湘中民俗文化园和陶龛书院40多年的红色文化主阵地资源,做强磨子石村经济合作社,文经同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大文章。
万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哲认为,要让本土文艺“立得住、传得开”,以书画艺术为抓手,邀请协会会员深入特色村落开展写生创作,将万宝的山水风光、田园野趣、农耕场景、人文风情转化为鲜活艺术作品,依托湘中民俗文化园举办“万宝风貌主题展”,打造“可观、可赏、可感”的本土文化IP,让万宝文化既有“厚度”更有“热度”。同时拓展融合空间,整合乡村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磨子石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合非遗、安全知识、历史街区与生态景观、探索打造全国首个以铁路护路及非遗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公园,实现“游乡村、赏文艺、品民俗”一体化体验,以文化赋能旅游品质提升。
近年来,万宝镇文艺力量从“零散”走向“聚合”,深入挖掘本土文艺达人与爱好者,成立了镇书画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音乐舞蹈协会,吸纳会员130余人,构建起覆盖多元艺术门类的人才矩阵,用心培育龙狮队、锣鼓队、广场舞队等民间文艺队伍50余支,成为万宝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鲜活注脚。
文化空间从“稀缺”变为“普惠”,湘中民俗文化园等优质平台成为展示万宝民俗风情的文化窗口,5个村级文化广场与百姓大舞台成为群众载歌载舞的欢乐主场,25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让书香浸润乡村每个角落,为万宝文艺事业发展筑牢了坚实底盘。
文化氛围从“平淡”到“热烈”。文艺演出、广场舞比赛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共享文化盛宴,书画摄影展览、征文比赛为百姓搭建起展示才艺的广阔舞台,垭古村划喜船、湘中民俗文化园党建作品展、家风家训文化长廊、陶龛书院连续18年国庆升国旗等活动,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