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9月15日消息(记者杨清 通讯员郑明辉 李严军)时下正值烟叶收购旺季,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水市镇烟叶收购点内,金黄的烟叶被整齐码放,烟农们按照预定时间有序交售新烟,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烤烟凭借深厚的种植历史、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宁远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这片产自九嶷山下的“金叶子”,正持续书写着“富万家”的民生答卷。
烟农增收 村民就业
“金叶”结出“致富果”
“今年种了120多亩烤烟,单价能到十八九块,除去成本能赚一二十万,收成很满意!”宁远县水市镇下立洞村种烟大户何四忠一边忙着交售烟叶,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金黄的烟叶不仅让像何四忠这样的种烟户腰包鼓了起来,更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宁远县烟农正在有序交售今年的新烟(央广网发 李严军 摄)
从烤烟育苗、烟苗移栽,到田间管理、集中烘烤,大半年的生产周期里,仅何四忠一户就带动四五十位村民务工,累计支付劳务费超30万元。“在这儿帮大户种烟、管烟、选烟,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特别划算!”下立洞村村民蔡秀英的话,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心声。
作为宁远县种烟面积最大的乡镇,水市镇今年共种植烤烟1.02万亩,预计收购烟叶2.7万担,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突出的富民成效,该镇已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我们持续加大烟基项目建设力度,提高烟叶生产补贴,稳定种植规模,每年能创造5000万元以上的烟叶产值,带动上万人增收致富。”水市镇一级主任科员郑霖杰介绍。
宁远县烟农正在有序交售今年的新烟(央广网发 范姜茜子 摄)
专业化服务“护航”
提升“金叶”“含金量”
烟农的稳定收益,离不开烤烟产业的“专业化”支撑。在宁远县柏家坪镇左坝烟农专业合作社,“集约化发展”正取代传统的“单打独斗”,通过集中育苗、集约烘烤、精准品控、品牌打造等标准化流程,让“九嶷金叶”的品质和价值不断提升。
“烟叶采收后,我们全权交给合作社负责烘烤和分级,烤出来的烟叶质量好、等级高,相比自己烘烤,100亩烟田能多赚3万到5万元!”柏家坪镇大路尾村种烟大户欧阳红斌对合作社的服务赞不绝口。左坝烟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李国意表示,合作社已成立机耕、植保、烘烤、育苗、分级五大服务部,“有了专业服务,烟农种烟轻松多了,效率还更高”。
宁远县烟农正在有序交售今年的新烟(央广网发 李严军 摄)
目前,宁远县已成立12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主要烤烟种植区。通过“农机共享”“抱团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烤烟产业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更让先进技术、优质资源直达田间地头。“从品种选育、大田管理到采摘烘烤,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技术标准,在技术员指导和合作社服务下,烤烟上等烟比例正逐年提升。”宁远县柏家坪烟叶生产收购站初检员胡超说。
协同发展 科技赋能
筑牢产业“可持续根基”
宁远县种植烤烟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烤烟用水、用肥量大,对基础设施要求高,当地统筹推进粮食生产与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烟田即粮田、烟农稳粮农、烟业促稻业”的协同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划定基本烟田永久保护面积11万亩,通过“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融合模式,盘活耕地资源,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产业支撑。
“以前田埂路难走,运肥料、摘烟叶全靠人工挑;现在烟基工程修好了,农机、货车能直接开到田边,灌溉渠也通了,种烤烟、种水稻都省时又省心!”湾井镇田心村种烟大户李香权感慨道。在湾井镇万亩水稻示范基地,“渠相通、路相连”的基础设施,既满足了烤烟种植需求,也让水稻种植享受到便利。
为给烤烟产业注入“科技动能”,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湾井镇周家坝村建立科技小院,围绕“烟稻轮作”模式开展科研与实践推广。“烟稻轮作是生态友好型模式,上半年烤烟残留的养分能促进水稻生长、减少肥料投入,水稻生长又能杀死土壤中的烤烟病菌,形成‘烟养稻、稻护烟’的良性循环,既保护生态,又能提高农户综合收益。”科技小院学生彭浩渺解释道。
宁远县科技小院学生与烟农探讨绿色防控技术(央广网发 范姜茜子 摄)
规模效益双优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如今,宁远烤烟产业已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据宁远县烤烟生产办公室数据,2024年,全县烟农总收入达3.43亿元,惠及1520户烟农,户均收入22.57万元;烤烟种植规模与收购总量已连续十二年稳居湖南省第二、永州市第一。2025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7.01万亩,预计收购烟叶18.03万担,“九嶷金叶”正持续推动烟农增收、财税增税、产业增效。
从一片烟叶到完整产业链,从单一作物到“烟稻轮作”的生态协同,从农户“单打独斗”到合作社“抱团发展”,宁远烤烟产业不仅让烟农收获了丰收的喜悦,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在九嶷山下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