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永州9月12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 实习记者 马湘涵 通讯员 唐高翔)秋日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水口山镇石凡村,天高云淡,小河清澈,架上垂挂的葡萄、冬瓜、黄瓜香气四溢,山坡上成片的茶林葱葱郁郁,青石板小路蜿蜒穿村,将每家每户温柔串联。牛羊群吃着嫩草,鸟儿在枝头鸣叫……好一幅恬静而生动的田园画卷。
石凡村面貌(央广网发 唐高翔 摄)
近年来,石凡村紧抓乡村振兴机遇,坚持以民为本,尊重乡土本色,统筹规划、内外兼修。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在乡风文明中注入持续活力。该村先后获得“永州市文明村”和“零陵区农村环境整治先进村”称号。
生态执笔绘画新卷
石凡村始终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从“厕所革命”到沟渠治理,从道路硬化到路灯安装,干部沉下身子,听民声、列清单、解难题。依托本地资源与文化底蕴,村庄规划既留住了乡愁,又融入了现代气息。
近年来,该村争取和整合资金100余万元,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村组绿化、水塘加固、池塘护栏安装、公共厕所建设、文化广场打造、古民居修缮、健身中心建设、污水治理等十余类项目相继落地。
全村累计拆除“空心房”400平方米,拆除旱厕230座,修建排水沟1000米,完成村级道路绿化1500米,整治乱堆乱放190余处,清理垃圾250余吨,建休闲广场1个、村活动室1个、乡村大舞台1个、水景桥2处,安装路灯201盏。
夜幕降临,路灯亮起,村七旬的唐大爷感慨:“以前晚上黑咕隆咚的不愿出门,现在吃了饭就想出去走走,和老伙伴在广场坐坐,心里亮堂得很。”
文化铸魂聚精气
乡村要有形,更要有魂。石凡村修缮好村里古井、古桥、古路、古祠堂,在祠堂镌刻唐氏家风家训,并深挖唐氏耕读家风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精华,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突出示范引领,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领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内塑文明“小家”,外筑美丽“大家”。
石凡村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反对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厚葬薄养等陋习,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移风易俗,示范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做到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余事新为。弘扬文明新风。
该村还积极开展政策宣讲、节日庆典和评优表彰活动,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元旦、春节、端午、中秋……节节有活动、年年有新意。“最美庭院”“清洁家庭”评选,更让尊老爱幼、相亲相爱、争先创优蔚然成风。
产业融合拓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石凡村立足本土,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稻、油茶、沃柑、小黄牛、黑山羊等特色产业,推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整合资源、联动发展。
该村种油茶600亩、沃柑100亩,稻鱼共养50亩,养殖小黄牛85头,每头可获纯利4500元;养殖黑山羊300只,每只可获纯利1000元,村集体收入过30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石凡村里还引进永州益顺电子有限公司在村里开设加工车间,让村民实现“村内就业、家门口增收”。
治理有效夯根基
石凡村以“党建+网格”为抓手,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网格组长担任网格员,每周下沉收集民情、化解纠纷,凝聚治理合力。
建立“村委会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管护机制,推出《生态环境管护办法》,成立环保志愿队,开展“净山净水净村庄行动”“植树护绿”等活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
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走访村民讲解土地流转政策,邀请农技专家指导农业种植,汛前组织党员突击队清沟固堤。该村以打造清廉村庄为抓手,高标准推进村务财务监督月例会,严格执行政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让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
石凡村,正以实绩回应着乡村振兴的“四问”——美丽之问、幸福之问、富民之问、保障之问,正稳步走向更具特色的和美未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