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清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庙子源村,盘上仁家的小院响起了沉稳的“咚咚”声。老人弓着腰,手持樟木碓,在石臼中反复舂捣着混合了草药与香木的原料。这道工序是瑶香制作的基础。“原料至少要舂捣三到四次,主要是为了炼出香味,直到粉末细腻如面粉,能通过筛网才算合格。”盘上仁介绍道。随着细密的粉末簌簌落下,作坊里弥漫开草木特有的辛香气息。
盘上仁老人制作的手工瑶香是一项凝聚瑶族智慧、传承数百年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香制作,这项技艺由72岁的传承人盘上仁和他的外孙颜学恒接力守护,延续着古老技艺的生命力。
盘上仁和他的外孙颜学恒(黄春华 摄)
筛粉(黄春华 摄)
配比原料(黄春华 摄)
筛粉的精细度是决定香品质量的关键一环。“筛网要达到90到100目才能进行后续的裹香和压制成型。”盘上仁强调,原料配比更是瑶香制作的核心秘诀。
老人仔细称量着金银花、玉竹、檀香木等取自大瑶山深处的二十多种天然香料,再加入秘制的陈年药酒调和成粘合药团。随后,他将药团填入模具,沉稳地摇动手柄压制成香柱。此时,他的外孙颜学恒默契配合,推动木板,将湿润的香柱均匀排列开来,等待自然晾晒。
制作好的瑶香(黄春华 摄)
这套包含十多道纯手工工序的古老技艺,最终可制成平安香、子孙香、盘龙香、避邪香等七大类二十多个品种。其制品色泽自然、柔韧密实、香味纯正、安全环保,深受民众喜爱。盘上仁还讲述了瑶香的妙用:“久未居住的房屋有霉气,点上瑶香便能祛除;湿气重的地方,它能除湿;甚至香灰也是宝,用于外伤能快速止血、促进伤口愈合。”
凝聚着瑶族人民智慧与自然馈赠的瑶香,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肌理。据记载,盘上仁已是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的第32代传人。然而,在现代生活节奏冲击下,耗时费力的纯手工制作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
关键时刻,从小在外公身边耳濡目染长大的颜学恒站了出来。这位年轻人从初中起就开始学习制作药粉等基础工序。“我喜欢做手工。”谈及学习初衷,颜学恒语气坚定,“我想跟着外公学这门手艺,不让它失传,我希望能成为下一任传承人。”
祖孙二人默契配合(黄春华 摄)
祖孙二人的默契配合,在压香、排香的细微动作中流淌。在庙子源村这座静谧的瑶寨里,古老的碓声与年轻人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守护着这缕穿越了百年的瑶族馨香,让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黄春华)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