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湘西6月19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龙山北站内,鼓点铿锵,酒香四溢,一场别开生面的土家非遗快闪表演正在上演。土家姑娘高唱敬酒歌,汉子们跳起豪迈的摆手舞,引得候车室内的旅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6月18日,“发现最美铁路·阅黔常秀美风光”网络宣传活动走进渝厦高铁黔常段的龙山北站,由中央及省市媒体记者、网络达人组成的“发现团”,从这里启程,探寻这条串联湘鄂渝三省的铁路如何重塑边区发展格局。

土家非遗快闪表演在龙山北站上演(央广网记者 黄珂岚 摄)

“惹巴龙山”铺就30万务工者“机遇之轨”

“龙山北站以‘孔道驿站,土风苗韵’为设计理念,将土家吊脚楼、西兰卡普等元素融入建筑,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温馨驿站’。”张家界车务段龙山北站技术员吴晗介绍,自2019年开通以来,龙山北站累计发送旅客超240万人次。

龙山北站(央广网发 广铁张家界车务段 供图)

“这座车站更是服务湘鄂渝边区发展的‘连心桥’。”吴晗向记者介绍,龙山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30万。“以前去广州方向,票难买、路难行。”为破解难题,“惹巴龙山”服务队(土家语意为“在美丽的道路上看到美丽的龙山”)主动对接地方政府,积极向上级申请运力。2023年以来已组织开行多趟“务工专列”,其中2025年春运期间加开的T8505/6次列车,共计发送务工人员近3万人次,这条铁路已成为名副其实助力30万务工人员就业增收的“机遇之轨”。

同时,“惹巴龙山”服务队推行重点旅客服务卡,并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寒暑假赴广州、上海、重庆等方向与父母团聚的护送服务。服务队还精准对接研学需求,开行红色研学专列,助力红色文化传承。“路地联动、精准服务,是我们‘惹巴龙山’品牌的核心。”吴晗表示。

一轨通三省 激活文旅“龙凤”新动能

一条铁路贯通三省边界,两个县城打破空间壁垒。黔常铁路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龙山、来凤两县与重庆、长沙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龙山至长沙车程从7小时缩短至约3小时,有力激活了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文旅资源。

“发现团”成员在来凤县民族博物馆了解张富清先进事迹(央广网记者 黄珂岚 摄)

在来凤县民族博物馆,以张富清先进事迹为核心打造的“一馆三点”红色教育基地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教育新体验。

“铁路开通是文旅发展的‘加速器’。”来凤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彬表示,黔常铁路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来凤首次便捷地走出深山。依托张富清先进事迹展、仙佛寺、杨梅古寨等资源,2024年来凤县接待游客480.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6.16亿元,并实现了与张家界、凤凰古城等周边知名目的地的联动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代娥制作土家织锦(央广网记者 黄珂岚 摄)

在龙山县惹巴拉景区,丰富多彩的土家民俗文化活动,为游客送上丰厚的“文化大餐”。“黔常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文化传播的纽带。”龙山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曾凡勇介绍,龙山县围绕里耶秦简、土家文化、红色资源等优势,打造了4条精品线路,成功创建了多个文旅品牌。2024年,该县接待游客652.91万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65.77亿元,与2019 年高铁开通前同比分别增长 17.32%、28.23%。

“2025年,龙山各景区已与170多家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团队游市场增长迅猛。铁路真正让我们从‘过境地’变成了‘目的地’。”曾凡勇说。

“同城枢纽”崛起 共绘区域协作新图景

龙山县与湖北省来凤县隔酉水河相望,两县城中心直线距离仅3公里,却因分属两省长期面临交通阻隔。龙山北站的设立,成为破解省际交通阻隔的关键。

2011年国务院批复两县跨省协作,共同建设“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黔常铁路开通后,我们与龙山县以‘半小时经济圈’为纽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杨彬介绍,“两地还携手推出了‘一票通两省’的旅游优惠政策,规划了‘四季不同景’的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铁路带来的便捷交通,两县共建“龙凤百亿产业园”,吸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家,协同培育出“龙山萝卜”“里耶脐橙”“来凤藤茶”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业品牌,推动来凤藤茶、姜等特色农产品搭上铁路快车“出山跨海”。五年来,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两县持续深度融合。

列车驶离站台,悠扬的土家歌声渐远。这条蜿蜒于湘鄂渝边界的钢铁动脉,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贯通了发展血脉。车轮滚滚向前,一幅区域协同、文化共兴、百姓共富的画卷,正沿钢轨徐徐铺展。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