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岳阳5月13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在大湖之南,你可能熟知“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的生态名片,但不一定了解清波荡漾满洞庭的自然生态和历史变迁。在湖南岳阳,一座沉浸式体验洞庭湖自然和人文生态的博物馆——洞庭湖博物馆即将焕新开馆。5月13日,洞庭湖博物馆正在进行最后的布展和设备调试。在12天后举行的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上,升级改造后的洞庭湖博物馆将与公众见面。

5月13日,洞庭湖博物馆正在进行最后的布展和设备调试(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用VR观看候鸟生境,体验江豚体感游戏,洞庭湖湿地沉浸式大景观……洞庭湖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历程、丰富多元的生态多样性,以震撼视觉与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淋漓呈现。

负责洞庭湖博物馆策展的北京清尚第十一设计工程部夏宇飞介绍,洞庭湖博物馆的自然馆,互动性和体验感是一大亮点。让观展者仿若穿梭于时空长河,见证生命与自然的奇妙交融。

自然馆集中展示了洞庭湖有关标本和文物(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5月13日,参加“大美江湖天下岳阳——新闻媒体岳阳行”采风采访活动的百余名记者在洞庭湖博物馆项目现场看到,一楼的自然馆以“洞庭天成——大自然的力量与湖区生灵”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洞庭湖有关标本和文物,包括珍贵矿石标本、多套历史测绘仪器及航标水文监测仪器和生态科普画册。自然馆通过“展陈+沉浸互动”的综合模式,呈现洞庭湖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淡水湖泊的生态意义,展现其地质历史、水文变化、生态生物等重要内容,由洞庭天下水、衔远山吞长江、天然乐园三部分组成。

《洞庭天下水》讲述洞庭湖地质变迁,通过展品展示、沉浸式复原景观、多媒体影片等多元方式展现洞庭湖在地质历史上的形成过程。《衔远山吞长江》展示洞庭湖水的历史变化,包括南纳四水、北吞长江、湖长湖消等章节,展现洞庭湖水系特点,展示洞庭湖在历史上面积和水位的涨落变化,实时追踪洞庭湖当前的影像,讲述洞庭水的变化。《天然乐园》展示洞庭湖重要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展现洞庭湖对地区生态的巨大贡献。其中以中心巨型湿地、林地复原景观,展现沙鸥翔集的胜境,结合明星物种,展现洞庭湖动植物特色和生存环境,深入思考洞庭湖与人类关系,审视洞庭湖自然生态的重大意义。

正式开馆后,洞庭湖博物馆还将推出演艺项目《洞庭幻境》沉浸式5D生态剧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助力洞庭湖博物馆成为中国首个生态文明博物馆范本IP。同时,该演艺项目将助推洞庭湖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自然教育大课堂,主题鲜明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湖南文旅融合新地标,从而形成“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文化平台。

此外,提质改造后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馆打造以洞庭湖人文历史、生态保护、发展规划为主题的综合性展馆,集科普教育、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于一体,设有6大沉浸式打卡点,如文明星火,还原远古先民渔猎场景;稻作发祥,展示远古先民稻作场景;龙舟竞渡,佩戴VR眼镜坐在龙舟上互动体验等。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