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湖南新邵各地抢抓有利天气,加紧完成早稻移栽的最后收尾工作。据了解,今年新邵全县早稻播种面积18.3万亩,目前早稻移栽已进入最后的扫尾阶段,预计月底全部完成。
无人机下的水田披上了一层“新绿”(新邵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田保姆”服务 按下早稻生产“快进键”
小塘镇桂花村农户孙先锋承包了当地近80亩的农田,虽然没有购置一台农机,农田却没有一处荒废。
农机手驾驶着插秧机在进行机插作业(新邵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因为有‘田保姆’支持,不需要自己打理。”孙先锋表示,从2021年起,每年年初,他就与毕国玉领办的新邵城山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按照每亩820元的价格,将承包的田交给城山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育秧、翻耕、机插、飞防、机收“一条龙”,享受“全程套餐”服务,自己只负责看好水。
“今年我们承接了周边1000余亩早稻耕种任务,提供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还推动本地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毕国玉介绍道。
在新邵,像毕国玉这样为农户提供职业化“田保姆”服务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今年,新邵县依托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现代农机合作社,成立了12支农事服务小分队,统一调度了40多台旋耕机、300多台高速插秧机、50余台无人机,为全县15个乡镇的480多个村提供订单式的早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助力农户按下早稻生产“快进键”。
“精准配秧” 保障早稻生产
在雀塘镇仁和村,农户张绍文所承包的160余亩农田,已基本完成了早稻移栽作业。放眼望去,水田泛着粼粼波光,移栽好的秧苗整齐排列,如同一块块绿毯,纷纷探出了绿油油的“小脑袋”,奏响了忙碌的“春插曲”。
农户张绍文将“配送”过来的秧苗搬运至需要移栽的田块(新邵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因为前段时间的低温天气,我们自己育的秧苗受了些损失,不够用了。镇上农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知道后,积极帮我们联系其他大户,调剂秧苗,保障了我们插秧正常进行。”张绍文说道。据他介绍,从得知自己秧苗不够,到完成秧苗的“调配”,仅用了不到半天时间,“现在好了,有了秧苗的补充,我们今天上午就可以将剩下的稻田全部栽完。”张绍文乐呵呵地说道。
为破解部分农户秧苗供应不足、运输不便等难题,新邵县以“精准配秧”为抓手,组织农技人员和镇、村干部成立“春耕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送秧苗、解难题、抓服务,助力村民抢抓农时,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从育秧棚内的嫩芽初绽到田间地头的秧苗落地,新邵县以“育得好”衔接“供得稳”,展现了双季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景。如今,全县建成72个标准化育秧大棚,通过“集中育秧+精准配秧”模式,为农户提供优质秧苗。一株株秧苗的接力传递,不仅加快了春耕生产的推进速度,更凝聚起了新邵县粮食稳产保供的坚实保障。
传统抛秧 提升早稻成活率
不误农时不误春,阡陌田间抛秧忙。在陈家坊镇双溪村,一派繁忙的春耕图景映入眼帘:数名村民弯腰在育秧田里,指尖轻巧地分拨着青翠秧苗;随后“运输员”挑着秧苗穿梭于阡陌,将“绿色希望”精准送达待插地块;抛秧处最是热闹,村民手腕翻飞,秧苗便簌簌坠入水田,激起圈圈涟漪。随着一株株嫩苗落地,温润的稻田展露勃勃生机。
陈家坊镇双溪村的村民正在进行抛秧作业(新邵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我们今年种植早稻500多亩,其中一半采用抛秧,原因就在于抛秧不伤根,成活率超过95%。而且相较于机插,抛秧秧苗的返青快,可以早一点收割,为种植晚稻留出更多时间。”种粮大户付志强说道。
眼下正是早稻移栽的扫尾阶段,新邵县农业农村局提醒,秧苗抛插后,广大农户不能懈怠,需时刻注意检查田间情况,做好必要的管护工作,如出现有缺苗的现象要抓紧进行补苗,抛插后及时除草追肥,促进禾苗早发快发,保证分蘖充足,为早稻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也会进一步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监测调查,及时掌握苗情生长情况,面对面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采取因田施策分类指导等方式,指导农户做好早稻返青分蘖期的查田补苗、水肥管理及病虫害管理等工作,帮助农户解决种植中的实际问题,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新邵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屈凌芙蓉 唐文峰 谢玉林)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