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用这样浪漫的笔触描述地表形态,或许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从一开始被引入地球科学,丹霞地貌就充满了东方美感。它既见证了地球山退水来、沧海桑田,也目击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探索。位于湖南省邵阳市的崀山作为丹霞地貌的重要代表,无论是“舜帝以山之良者赐名”的传说,还是13年前轰动一时的地质申遗,再到成为“国家公园”的组成部分,无一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湖南省旅游知名目的地,崀山美得别具“知性”。它是科研价值、生态价值与旅游价值完美结合的代表。它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丰富的多期丹霞地貌发育遗迹,以壮年期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峰林为最大特色。它处于三大植物区系的交会地带,孤岛效应和复杂的生境让它极具生物多样性,境内生长有众多珍稀种属及特有种。

南山国家公园崀山片区——壮年期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科学崀山:丹霞自东方“升起”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941年前,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以眼前“赤壁”作赋抒怀时,应该不曾想到,他在无意中道出了“地貌”的真相。——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只是这种变化的显现一般需要亿年,甚至百亿年。

苏轼所咏的“赤壁”,或者称:丹霞地貌,也是如此。不过,这种文学性的概述并不能解释丹霞的前世今生。丹霞地貌真正被引入地球科学,已经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事情了。

1936年,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冯景兰将这种地形命名为:“丹霞层”。他将此地形的重要特色形容为:“峰崖崔嵬,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

10年后,丹霞研究的创始人陈国达也发表了一篇地质论著并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一时轰动学界,开启丹霞研究的里程碑。此时,二十六岁的陈国达还不知道湘西南与广西交界处崀山的存在。

广义的大崀山位于五岭之一越城岭山脉的西北侧,八座山峰六座在湖南。其中,今属湖南省南山国家公园的崀山丹霞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约108平方公里。在它尚且默默无闻之时,只有诗人艾青常带学生来此写生,他眼中的崀山是文学的,他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

不过,美景如美人,距离崀山名扬四海的日子已经不远。

此后几十年里,丹霞地貌成为地质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进入了大地构造理论的视野。经过几代学者的前仆后继,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地质学界终于确认了丹霞地貌的最终定义:它是指一种发育在陆相红层上,以陡崖坡(或者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表形态。

辣椒峰(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理解这个定义,在于“陆相红层”和“陡崖坡”两个关键词。

以崀山为例,约9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这里古地理环境为东、南、西面高山环绕,中间是低洼且向南倾斜的山间断陷盆地——资新盆地。在盆地边缘,形成了快速堆积的,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的山前冲、洪积扇沉积,这种红色沉积便是陆相红层,红色是否因干旱而成尚待论证。

后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新构造运动开始,原本地势低洼的红层盆地间歇性抬升,高出侵蚀的基准面。这里又处在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充沛的地表流水像切蛋糕一样沿着断层和垂直节理(岩石中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强烈侵蚀,形成深狭的切沟或者巷谷,坡面开始发育,并逐渐形成“赤壁丹崖”。

流水沿着红层下切到一定深度,便开始侧向侵蚀,谷壁沿垂直节理逐步崩塌使得峡谷加宽,形成群峰之间基座相连,基座大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丛。随后,侧向侵蚀继续加深,峰丛又逐渐变为群峰基座分离,基座小于三分之一山高的峰林。

时间推移,侵蚀加深,丹霞地貌走过青年期、壮年期的演化阶段,当峰丛峰林在漫长的时日中脱胎而出,即说明丹霞已经进入壮年晚期。

除了流水之力外,崀山诸峰还受到了重力崩塌、风化、水溶蚀等外营力的影响。山体崩塌,便形成四周皆为崩塌崖壁的石柱,如辣椒峰、蜡烛峰等;长期风化使崩积巨石及柱、墙、寨、峰棱角消失,明显圆化,崀山由此出现圆圆的头;流水溶蚀了碎屑岩中的碳酸钙,也让崀山出现钟乳石、石笋、地下河等丹霞喀斯特地貌复合景观。

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共存有丹霞地貌1000多处,而崀山丹霞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景观之秀美,世所罕见。它以密集分布的壮年期丹霞为特色,也保存有青、老两个时期的地貌。微观上,不仅包含了方山、单面山、石寨、石梁、石崖、石墙、石柱等正地貌形态,还发育了线谷、巷谷、峡谷、凹槽、凹穴、天生桥等以“穿洞”为特征的负地貌形态。崀山拥有丹霞地貌的26种类型。

1992年,当年逾八十的陈国达被邀请来到崀山考察时,正值壮年的崀山丹霞这才遇见他已入耄耋之年的人类“发掘”者。眼前一片怪石嶙峋,让陈国达十分惊叹,但他并没有为这份迟到的相遇唏嘘,而是激昂地写下了一篇《崀山揽胜》。他称:“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相识何恨晚,南北并赞双奇花”,并亲自题写“国之瑰宝,丹霞之魂”。

青山滴翠,花色欲燃(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旅游崀山:壮年丹霞花开最艳

陈国达所称“双奇花”,即指崀山丹霞与广东仁化的丹霞山。2010年8月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等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区组成的“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大系列项目申报,还是首次地貌类型的申遗。

贺军是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以下简称:崀管局)办公室副主任,至今仍记得各路专家来崀山“面试”的情形。新西兰地质学教授保罗·威廉姆斯是2009年来的,贺军记得,当时他开着车,到了玉仙桥附近时,70多岁的保罗教授突然请求停车,要查看一处“丹霞重力崩塌景观”。这是一片被崩塌巨石拦路的小溪。崩塌石长高均有十几米。“他坚持要脱鞋,爬进溪谷看碎石。”贺军回忆,这位地质学教授边看边惊奇,看了一两个小时。

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为崀山立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资深专家桑赛尔认为,崀山应该是世界上罕见的景色最优美、发育最完整、类型最齐全、特征最典型的大面积丹霞地貌片区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专家的考察报告称,湖南崀山地质价值在中国丹霞中名列第一,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

崀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郑芳园,曾做过10多年中英文讲解员。她记得,当时的崀山是以壮年期丹霞的特色位列6省代表性丹霞地貌之一。一位专家曾跟她说,壮年期丹霞地貌是整个丹霞地貌中最具观赏价值、科研价值的。

丹霞地貌青年期侵蚀量在5%~30%左右,一般呈现出方山或峡谷,多有瀑布跌水,如贵州赤水。壮年期侵蚀量达到30%~70%,主河谷基本呈宽谷,并发育峰丛、峰林,如崀山八角寨;当整体景观以宽谷、孤峰、孤丘为主时,则证明侵蚀量已经在70%~95%左右,比如崀山扶夷江两岸,江西龙虎山等,此时的丹霞已步入老年。

“青年期丹霞地貌就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它的美还藏在绿色的植被下,没有展露出来。老年期丹霞垂垂老矣,景观不多。而崀山丹霞刚好是最婀娜多姿的时候。”郑芳园说。

这些侵蚀程度各异的地貌,又被称为象形景观。辣椒峰、骆驼峰、蜡烛峰、令箭石、鲸鱼闹海、十八罗汉等,它们或拟人、拟物或拟禽拟兽,惟妙惟肖,数量之大、形态之多、象形度之高,在国内外独一无二。

面积十平方千米的八角寨是全世界最壮观的象形景观。站在800米峰顶远望,天晴时,山峦聚合,群峰如红鬃烈马,奔腾呼啸。大雾时,圆顶石峰时而被云雾弥漫,时而又露出脊背,被称为“鲸鱼闹海”。

八角寨丹霞地貌(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扶夷江边的将军石是一堵巨大逼真的自然石墙。20世纪60年代,新宁县某领导曾将一张在扶夷江上远眺将军石的照片带到了北京。诗人艾青看到了这张照片,正拿着照片感慨,他的儿子在一旁随口问道:“这将军是人造的吧?”艾青立马正色道:“不是!这是纯天然的石墙。”

正因如此,尽管崀山是搞科研“出身”,却一直深受游客喜爱。

将军石(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十多年来,崀山一直是湖南著名景点。”湖南崀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倪明明说,游览崀山,游客或选择徒步登山,或于扶夷江上漂流。

“旺季时还有热气球动力伞高空游。”倪明明补充,“疫情后,新宁县又承办了首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春节期间我们共接待省内外游客18.92万人次。”

与别处风光不同,崀山旅行自带“科普”。郑芳园常用“戴着绿色的草帽,纹刺青,穿绿裙”来翻译崀山丹霞“顶平、身陡,麓缓”的学术语言。“刺青”其实就是丹崖赤壁上的侵蚀雨痕和苔藓。

在北大门管理服务中心,崀山还建设有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崀山地质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地质遗迹展示基地。各景点建了780多个地质科普宣传牌,游客可一边欣赏奇景,一边学习地球科学知识。

郑芳园也常常告诉游客,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丹霞地貌,因为丹霞地貌就像一个活标本,它的形成和发育印证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生态崀山:绿树上负绝壁生灵

崀山丹霞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有多年。2021年,崀山风景名胜区整合划入湖南省南山国家公园,自此迎来了新的生命周期,生态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重述。

丹霞地貌不仅极具地质学价值,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影响森林植被发育的特异地形。它拥有特殊的生态孤岛现象,因此生物遗传多样性无法被其他生境替代,而崀山丹霞又是这种特异性的集大成者。

“目前,崀山的森林覆盖率从申报世界遗产时的78.1%,到现在已经达83%左右。”崀管局保护科科长陈斌介绍道。近年来,为保护崀山的生态环境,崀管局出台了《湖南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湖南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共同实施监管。十多年间,投入超过1800万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2010年起,每年从门票收入中切块100万元用于景区未征用林地的补偿。

“我们的核心保护区严禁砍伐,即使死了的树,像去年大旱死了的树,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而不是谁想采就能采。居民建房、民用设施建设,也必须要审批符合我们的总规和详规。”陈斌说道。崀管局联合执法大队和保护科会365天巡视景区的非法采砂、电鱼、麻鱼、非法采伐等现象。

“绝壁生灵”是崀山丹霞生态的又一特色。在崀山丹霞的陡峭崖壁上,生长着以兰和苦苣苔科植物为主的种类,比如大家熟知的珍稀物种:铁皮石斛。

多年来,景区严格禁止采摘崀山野生铁皮石斛,但为了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崀山多次邀请植物学家罗仲春教授来此调研,在对它的生长习性、环境、生物特性、培育有了基本掌握后,出版相关培育技术书籍。如今,新宁县的铁皮石斛种植产业蔚为大观。

不仅如此,罗仲春还发现了几个崀山丹霞地貌的特有种。

特有种即只在此地生长的植物种类。20多年前,王文采院士发现定名的特有种是新宁毛崀和崀山唇柱苣苔,罗仲春又发现了罗氏楼梯草,大黄花虾脊兰。这些特有种在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学和系统发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大黄花虾脊兰每年4月下旬至5月开花,姿态美丽,获得过国际兰花比赛金奖,我国目前仅发现南山国家公园内的崀山和舜皇山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崀山大黄花虾脊兰(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自从发现后,局里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大黄花虾脊兰等极小种群的保护研究。”陈斌说。在华南植物研究所成功培育出大黄花虾脊兰幼苗后,崀管局分别将它们放在八角寨、紫霞洞、骆驼峰等处,让其在不同的生长环境组培。

“2022年大旱,有些活了,有些没有培育成功,这些特有种确实非常‘娇弱’,它只在那一小片地方才活。”陈斌补充道,这也体现了这些特有种的珍贵,保护培育尚且不及,更不用说“破坏”。

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我国许多红层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退化。一些丹霞地区甚至出现石漠化的问题。这也反衬出生态崀山的可贵,提醒我们保护崀山生态的重要性。

崀山的名字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舜帝南巡至崀山,见山水秀美,于是折枝在地,写了一个“良”字,再在良的左边书上“山”,即山之良者——崀山如其名,应该是山清水秀,生态美丽的一方天地。(秋盈)

编辑:唐丽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