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娄底12月23日消息(记者 唐丽丽 通讯员 罗曦)锑与稀土、钨、锡并称为中国四大战略资源,广泛用于合金、玻璃、半导体元件、电池等领域。然而,锑在提炼的过程中,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毒物”砷碱渣,却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题。

近日,这一难题在湖南冷水江锡矿山得以攻克。12月20 日,在锡矿山地区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评审会现场,由来自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第一工业设计院、株洲冶炼集团和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一致认为,新技术实现了对“毒物”砷碱渣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有效解决了砷碱渣污染的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冷水江市锡矿山地区号称“世界锑都”,锑的开采史长达100多年。2020年,中国锑矿产量占世界的50%左右,而冷水江市锡矿山地区占全国锑矿产量的一半。

锑是全球性稀缺的小金属品种,具有热缩冷胀特性和抗腐蚀功能,被广泛用于合金、玻璃、半导体元件、电池等领域,与稀土、钨、锡并称为中国四大战略资源。

据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孙伟介绍,在锑的精炼过程中,要加入纯碱或片碱进行脱砷处理,由此产生的固体浮渣,叫砷碱渣。砷碱渣不同于一般的固体废物,它易溶于水、有剧毒,一旦进入水体,将产生不可逆转的污染。

因长期开采,冷水江市锡矿山地区遗留的砷碱渣达到15万吨,已成为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为实现砷碱渣的无害化处理,湖南黄金集团联合中南大学等单位从2019年3月起,在冷水江市锡矿山地区启动技术攻关,历经三次技术迭代,最终形成成熟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以前的技术很难分离砷和碱,新技术把废渣中的砷变成一种不溶性矿物、把碱制成产品,从而实现变废为宝。”孙伟介绍,新技术的投入使用,使处理后的砷碱渣安全、无污染。

据悉,自2020年12月运用新技术以来,该项目已处理砷碱渣6453.58吨。现在每天可处理60吨,按照目前处理能力,锡矿山地区遗留的15万吨砷碱渣,有望在几年内处理完毕。

编辑:欧峰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