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年前楼市正火,武昌核心地块却选择打造产业园 五旬老工业基地蝶变“金融引擎”
园区内红砖砌成的办公空间,色彩鲜明,风格独特。 (受访单位供图)
很少有人知道,武昌闹市区“藏”着武汉唯一一座以金融为主题的产业园——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其所在地曾是一片建于半个世纪前的老工业基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要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和特色发展。
8月1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漫步园区,红色的砖墙,巨大的龙门吊,随处可见的工业风装饰,完整复刻了上世纪老工业基地的格调。
“9年前,我们没有追逐房地产热,而是立足当地特色打造产业园区,让这片土地重焕新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有关负责人说。
开园三年多以来,这里吸引上交所中部基地、省融资担保集团、联投资本等6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引擎”轰鸣作响。
明确“不搞房地产开发”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位于武昌腹地星海路、紫沙路、小龟山路的合围区域。“同处城市中心、同为金融业密集区,园区与周边商务楼宇截然不同,闹中取静是它的独特气质。”园区运营方、南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商办事业部总监殷俊说。
上世纪70年代,中电建湖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在这里打造设备生产基地,是国内外多个重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大后方”。
进入新世纪,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并于2010年前后搬离。该基地逐渐进入闲置状态,偶有汽修、仓储等业态寻租,但难成气候。
2016年,南国置业携手中国电建湖北电力工程公司和湖北宏泰集团,对园区转型之路进行规划。当时,尽管并未明确转型定位,但“不搞房地产开发”成为各方共识。
“当时武汉楼市很红火,这块土地如果拿来建住宅肯定能实现很好的收益,但只做‘一锤子买卖’,它的潜力就被扼杀了。”园区运营方有关负责人说。半年时间内,三方开了20多轮会商会,最终达成一致:参考杭州玉皇山基金小镇模式,打造华中地区首个金融小镇。
形成“热带雨林式”金融生态
2018年,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启动建设。
2021年10月28日,上交所中部基地落户武昌,宣告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整体开园运营。
“开园不到半年时间,就吸引30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多半是金融类企业,整体出租率接近85%。”殷俊说,租户中既有新近落户武昌的,也有从别的区搬迁而来,红火的招商态势让各方笃定:打造金融小镇,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联投资本是园区首批入驻企业,从武昌湖光大厦迁至园区后,企业负责人第一时间就带队走访园区企业。
“园区大多是金融类企业,加强走动、加深联系不仅有助于园区形成产业凝聚力,也为企业合作创造机会。”联投资本有关负责人说。
“选择扎根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产业生态。”武汉广电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雅玉说,“老厂房改造的办公楼很有味道,更重要的是联投资本、省融担这些省内产业龙头都在身边,不出园区就能对接业务,这种集聚效应是其他地方比不了的。”
“园区目前已经形成热带雨林式的金融生态,既有参天大树,也有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殷俊说,龙头机构的入驻形成示范效应,吸引合作伙伴主动上门寻求落户,还有一些机构高度认可金融小镇的规划和环境,推荐了不少租户。
截至目前,园区3.2万平方米办公空间已租出去2.7万平方米,出租率近九成。
擦亮“华中金融会客厅”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的租金不亚于五星级写字楼,要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除了要搭建金融生态圈、提供完善的硬件服务,还要为企业发展营造软环境。
在园区里,有一幢面积约800平方米的玻璃房。开园至今,这里举办了400多场金融相关活动,被企业称为“华中金融会客厅”。
“周周有论坛、月月有峰会,为园区内外企业提供上市规划辅导、资本思维培训、金融政策研究、产业孵化等服务。”殷俊介绍,仅今年上半年,园区已举办各类培训、调研等活动50余场,惠及企业近千家。
金融服务业是集聚型发展的产业,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深圳的福田CBD、香港的中环等概莫如是,要让金融服务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首先要建生态圈,拉近“圈友”之间的物理距离,让它们产生化学反应。“金融小镇的优势就在于此,把大家聚在一起,多交流、多走动,才能激发各自活力、形成发展合力。”武昌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60多家金融机构陆续入驻,推动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市首屈一指的“金融生态圈”。上述负责人说,武昌目前拥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360余家,2024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规模达2.3万亿元,多项数据均居武汉乃至全省前列,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扎实、前景广阔。“政府职能部门将积极配合园区运营方,为更多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企业入驻园区创造条件,助力武汉乃至全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通讯员 汪中波 实习生 邢亦圩)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