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洪湖金湾村附近水域,工人们正在水面上进行日常维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开栏的话

“洪湖水浪打浪”的韵律,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底柔软的乡音。

然而,这一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治理,却成了世界级难题。近年来,洪湖野生红莲面积大幅度减少,沉水植被几乎消亡,底栖动物多样性降低……为恢复“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省市多部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对62万亩的洪湖进行系统生态治理。

即日起,湖北日报开设“洪湖治理进行时”全媒体系列报道,记录每一道涟漪的苏醒,聆听每一片莲叶的心跳。

“洪湖的水,还能清吗?”

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所研究人员陈鹏把这个问题装进行囊,踏遍62万亩每一道汊湾。8年来,他的鞋磨坏了一双又一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的排口坐标,连成一幅“洪湖经络图”。今年7月14日,省环科院实验室分析出的最新检测数据显示——洪湖总磷指标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今年上半年湖泊水质已达到Ⅳ类标准,创下近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洪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印证了系统治理思路的科学性和生态修复工程成效,但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保护与治理仍需久久为功。”陈鹏认为,唯有逐点攻坚、系统治理的扎实举措,才能让湖北第一大淡水湖逐步重现水清岸绿的生机。

每3个月监测各类理化指标

7月1日,一艘快艇劈开38℃的热浪,陈鹏和同事们把采样器一次次沉入湖心。

“每隔3个月,我们就会对湖泊水质、底泥的各类理化指标,以及水生动植物状况等开展监测,以实时的监测数据来更好支撑洪湖治理。”陈鹏介绍。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厉恩华观测和研究洪湖将近20年。

洪湖治理为什么难?

水质持续恶化,2021年以来一直为Ⅴ类。

放眼世界,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都是难题。与河流相比,湖泊的生态系统更为复杂且脆弱。

厉恩华分析,洪湖流域面积大,区域人口密集,洪湖作为洪湖流域的“大锅底”,承载着各方来水,农业面源、生活污水等污染源也多种多样。

其中,水体富营养化是基本驱动力,气候变化是重要推手。由于洪湖是一个浅水湖泊,其平均水深仅有1.35米,因此底泥在失去植被的保护后很容易受到风浪的扰动。长期围网养殖等活动导致底泥淤积和富营养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在风浪的作用下,沉积物强烈悬浮,湖水变得浑浊,透明度降低,这进一步阻碍了水生植被的恢复,从而形成一个“水质恶化与植被退化”的恶性循环。

水鸭变旱鸭,节约用水90%

多年来,湖北一直在为洪湖想办法:

2018年,《湖北省洪湖湖泊保护规划》印发,当年湖北同步启动了退垸还湖行动,共计退垸还湖面积达12.57万亩,此举最大程度降低了人类活动对洪湖生态的干扰;

2022年,《湖北省洪湖“一湖一策”实施方案》公布,明确启动洪湖部分区域的清淤工程。

遵循“近期稳住、中期提升、远期转型”目标,荆州、荆门、潜江三市立下军令状,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钉在墙上,也钉在干部心头。

荆州市是我省蛋鸭养殖大市,传统的“水养”模式,往往对周边环境带来污染。如今在江陵县,这一局面正被悄然改变:当地的鸭子被“请”上了岸,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阳光房”。

位于秦市乡荆堤村的隆兴湖蛋鸭“生态旱养”模式实验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50亩,去年12月完工投用。走进基地,只见一只只鸭子体态丰腴,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现代化鸭舍里,不见往日在水中戏水、洗毛的场景。

“由水养改为旱养后,节约用水90%。”湖北隆兴湖蛋鸭养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西海介绍,棚舍内养鸭产生的污水,经过厌氧池发酵后转化为沼液,成为白鲢、花鲢等鱼类的优质基肥,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湖泊的痊愈是一场世代接力

今年4月15日,荆州市“清水润湖”工程全线正式贯通,成功实现“一江清水润洪湖”的整体建设目标。盐卡闸、白柳闸、半路堤闸等三条引水线路建成后,将为四湖流域持续输送清洁水源,对于保障四湖流域粮食安全、改善提升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中建三局的工程师们把底泥“洗”出氮磷,各路治水团队带着“金点子”疏通湖泊“经络”——洪湖,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于重新呼吸。

在厉恩华看来,截污、控源、活水等措施同步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恢复洪湖的自净能力。“洪湖经历了漫长的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生态系统退化,其自净能力下降,而唯有恢复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底泥再悬浮、提高水体透明度,进而改善洪湖水质。”因此,厉恩华提出,必须通过优化水位调控,也就是让洪湖在冬春季保持在较低水位,开展晒滩育草等措施,促进洪湖水生植被恢复。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陈鹏和同事们认为,湖泊的“痊愈”不是一夜返清,而是一场世代接力。

当沉水植物在湖底悄悄抽芽,当野生红莲在无人处悄然绽放,当“浪打浪”重新拍岸——那便是洪湖与人类的又一次握手言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张灿 刘郸 通讯员 李斌)

编辑:左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