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能级再跨越提升战略支撑力 2027年湖北经济总量力争突破7万亿元

“能级”一词,源于量子物理学领域,本用于指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值,能量值不同,电子运行的轨道和状态大不相同。这一微观世界的现象揭示了一种经济规律:当经济指标达到一定数量级,发展就会立于新高度、进入新境界,带来势能、动能的跃迁。

2024年,湖北GDP迈上6万亿元台阶。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新征程上,湖北发展能级如何再跨越?4月30日上午,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解读《关于实施能级跨越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战略支撑力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湖北将以6个“加快”推进发展能级跨越。

发展态势“更加稳固”

能级跨越如同爬楼梯,要想再上台阶,必须在现有台阶上“站稳脚跟”。湖北要持续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加快推动支点建设在能级支撑、发展质效、辐射带动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不断夯实支点的战略支撑力。

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表示,近年来,湖北经济一路顶压前行、一路回升向好,发展态势呈现出“三个更加稳固”——

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稳固,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元、跨越5万亿元、迈上6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多年积累的发展优势条件更加稳固,湖北的区位优势、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成本优势、环境优势得到了系统重塑,整体提升支点建设的优势条件已经具备。

在全国经济发展版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湖北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25%以上,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

湖北发展能级要登上怎样的台阶?《行动方案》在充分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到2030年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元左右的阶段性目标。

6个“加快”推进发展能级跨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省部署了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6个“加快”推进能级跨越。

一是加快投资扩量提质,打造高标准供给体系。推动国有资本重点聚焦战略必争、民生必保领域,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投资,推出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力争2027年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0%左右。

二是加快消费扩容提能,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支持家用机器人、新一代低空飞行器等消费产品研发,持续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推动一批大型批发市场升级网购货源中心、时尚消费体验中心和跨境电商聚集中心。

三是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做强高质量企业雁阵。大规模推进以乡情为纽带的楚商回乡、校友回归和返乡创业,推动国企民企外企协同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企业总数达到320万家左右、2030年达到400万家左右,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

四是加快金融创新赋能,建设高能级金融中心。全力打造中西部科技金融中心,持续推进中碳登建设,探索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服务,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更好开发农民个人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

五是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培育高价值品牌矩阵。高水平打造“制造翘楚”“鱼米之乡”“世界光谷”等品牌,促进“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六是加快供应链扩面提效,构建高效率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类平台提质扩面,推动功能型平台提能增效,推动平台枢纽间互联互通。力争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重点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五大金融工具提供“源头活水”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为推动能级跨越提供“源头活水”。

省委金融办副主任、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朱华说,《行动方案》明确了“建设高能级金融中心”目标,同时部署了打造中西部科技金融中心、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任务。全省金融系统将围绕这一任务,综合运用“投、贷、保、债、担”等各类金融工具,分层匹配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推动科技金融提质升级。

股权投资方面,强化财政、国资、金融协同,建立“从0到1、从1到2、从2到N”的“创投+产投”引导基金体系,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信贷方面,全面推开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推广积分贷、人才贷、知识产权质押贷,让更多科技型企业获得“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贷款;保险方面,支持高水平建设武汉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持续推出科技保险产品;担保方面,建立健全融资担保行业敢担愿担能担会担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担保机构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湖北将重塑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实施资本市场建设“黄鹤凌云”计划,引导更多科技企业入板培育、转板升级、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搏击风浪。(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编辑: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