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海南省儋州市举行的第六届东坡居儋思想文化研讨会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作题为《凝聚治国理政理念 展示斟酌古今思维——充分认识苏东坡“居儋十六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的主旨报告,系统梳理苏东坡居儋三年所作的一系列史评文章,重点围绕《苏文忠公海外集》所载十六篇文论,初步解读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可。

李公羽介绍苏东坡“居儋十六论”的版本与传承情况(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报告指出,宋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居儋三年期间,以大量诗文记录了儋州当年艰苦的生活环境,记下了在这“非人所居”的生活环境中,苏东坡如何心安、如何适意、如何把苦难岁月过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顽强意志,同时,也记下了自己“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的生存智慧。后世论及苏东坡儋州功业,多是诗词创作,劝农、劝学、劝医方面,以及困苦条件下生存智慧、餐饮生活等事例。对于苏东坡自己反复强调、充分认可并高度评价的海南“三书”,以及这期间完成的其他数十篇史论文章,缺少重视与研究。居儋期间,苏东坡完成《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三部著作,还写下多篇史评、政论文章,其中有十六篇文论集中收入《苏文忠公海外集》。李公羽称之为“居儋十六论”。这些文论史料,迄今仍未正式进入学界研究视野,社会其他各领域更是不曾提及,几近无人知晓。

研讨会现场

苏轼一生把写作视为最快乐的事情。贬谪生涯,他把立言作为立德、立功的延续,作为是传承思想的载体和途径。他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先人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理念思维、经验教训、矛盾方略等书写记载下来,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传之与世,供后人思考、借鉴。

“居儋十六论”均是苏东坡点评古今史实、剖析历史事件的专题文稿。苏东坡十年京国、八州太守的理政阅历,以及乌台诗案、三地贬谪的痛苦摧残,使他对于朝政迭代、人事兴替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认知与切身感悟。由他的独特视角评点历史、斟酌古今,所作出的历史评判与人物臧否,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居儋十六论”中,或解剖一个历史事件,或分析一个历史人物;既有朝廷政事,又有疆野战场;既有君王进退,又有宰辅忧患;既有攻坚复仇,又有江山坐守;既有明枪,又有暗箭;既有政治,又有经济;既有直言,又有隐语……但都是苏东坡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研究史实、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文章多以“苏子曰”的方式,总结经验,分析教训,是苏东坡晚年系统梳理治国理念、认真探寻执政规律的重要学术成果。

由于苏东坡文献版本很多,传播广泛,当时写作可能并无明确的标题,以至于后世文献中许多文稿标题不一、内文有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与解读的难度,这也是长期以来少有关注的原因。

李公羽认为,“居儋十六论”是苏东坡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思考的经典总结。认真学习研究苏东坡“居儋十六论”,是正确认识、完整评价苏东坡贬谪海南三年历史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对苏东坡一生从政四十年最后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学术成就的系统梳理与理解,是全面深刻发掘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钟宁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