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九分公司的广袤大地上,泡田整地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各管理区种植户抢抓农时,引进智慧农机作为春耕生产的“好帮手”,彰显着科技兴农的新质生产力。

幼苗住进温室,秧苗长在“空中”,智能育秧工厂化。今年,分公司在14个水田管理区建设了150多套叠盘暗室设备,通过暗室的建设,年可生产标准化秧苗80余万盘,同时采用连体式种子温汤消毒设备、双氧催芽、“1+2”分段育秧、叠盘码盘一体机等设备进行流水线育秧作业,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分公司打造高标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水稻育秧采用叠盘暗室+立体化育苗+轨道农业+棚内全程机械化+智慧农业科技新模式。最新引进自动换位立体育秧机,采用多层立体育苗,可智能化控温控湿,及时调控幼苗长势,在省地、省种、省工、节能的同时,还能提高育苗效率和秧苗成活率。单次育苗是常规育苗盘数的3-4倍,大大节约了土地使用面积和管理成本,可节约秧田面积70%以上。

“智慧农机”让春耕精准高效。新式插秧机北斗导航是“标配”。“这两年我用的都是无人驾驶的插秧机,以前插秧需要两三人合作才能完成,现在只需一人辅助加苗就能完成插秧作业,并且省力、省时、节肥,插出来的秧苗比人工驾驶的插秧机株距和行距都要整齐,不伤苗、不伤根、返青快。”分公司第八管理区种植户李刚对无人驾驶的好处赞不绝口。

“使用这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亩地可节水30%以上、节肥12%,关键还增产。”种植大户赵红彬使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设备为水稻大棚秧苗浇水。种植户王厚冬介绍,他所种植的430亩水田,人工施底肥需要两天时间完成施肥作业,不仅作业效率低,肥料撒的也不均匀,从而影响肥效使用率,最终影响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使用无人机施底肥,430亩水田两个半小时便可轻松完成施肥作业,除了省时省力外,无人机的作用更体现在精准喷施和高浓度雾化上,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防虫防治效果,保障粮食丰产增收。

“智能气象”让农户“知天而作”。“现在正是水田播种育秧的关键时期,我们也加大了对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监测频率。”气象部门的张永志正忙维护观测设备。每天,他都会准时采集各类气象数据,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向种植户发布降温、雨雪、寒潮等气象灾害预警,而设置在田间地头的微型气象站等微型科技设备,让数据监测变得更加精准,水田智能控水闸门可以实现灌溉水量的远程控制。

“新农人”当上“甩手掌柜”。走在第五管理区的旱田地头,本是忙碌的时节,却只有零星几位农人在地里忙碌。现在虽是春管春耕关键时节,管理区的旱田种植户却当起了“甩手掌柜”。原来这个管理区通过鼓励、支持有合作意愿的种植户联合起来成立“旱田‘自愿’联合体”,“按种植订单和市场需求,借助有机大户农机优势,在同一地号内做到‘七个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每亩可节约成本在100元至200元之间,万亩自愿联合体间接解放了30余人的劳动力。”管理区主任吴叶军说。2024年,管理区整合5万余亩土地,成立了土地合营“1+N”自愿联合体,他们与粮食收储公司达成合作订单,采取“保底+订单+分红”模式开展土地托管经营。

下一步,八五九分公司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让分公司的新农人搭配新农机在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多新作为。(李春雨 马春利)

编辑:庞淼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