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大名县作为农业大县,虽有多项非遗与特色产业,却曾陷非遗“传而不活”、村民增收窄的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创新推进“艺创工坊”建设,通过精准分类、模式革新与机制保障,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与乡风文明的深度融合。
为让“艺创工坊”精准适配不同乡村发展需求,当地按各村资源禀赋科学分类施策,打造“四类工坊”。非遗传承型工坊聚焦技艺活态传承与就业增收,特色产业型工坊借力电商拓宽乡土特产销路,文旅融合型工坊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场景,综合培育型工坊盘活闲置空间发展非遗手作。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群英牵头的大名草编非遗工坊便是“艺创工坊”扎根乡村的生动缩影,该工坊以“传承人+公司+工坊+农户”模式激活非遗价值与乡村就业。“我们给农户送草编技术培训、送生产原材料,把订单直接分到各农户家中,产品做好后再按质论价、按量回收,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干事增收。”王群英介绍,工坊通过集中培训授艺、分散居家生产的方式推进运营,既让草编技艺得到活态传承,又为群众搭建起增收渠道,其推出的草编包、草帽等产品远销多地。目前,该工坊已带动1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草编基地展厅(大名县委宣传部供图)
让工坊扎实落地、长效运营,该县构建起多维度保障体系。一方面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旧校舍、闲置宅基地等乡村闲置空间作为工坊载体,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激活乡村资源;另一方面组建“传承人+带头人+普通村民”核心团队,吸引乡贤、返乡青年牵头,带动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共建共享格局。县委宣传部统筹协调,农业农村、文旅、人社等部门协同发力对接政策扶持,每个工坊还配备1名传承人及1-2名运营人员,确保技艺传承与日常运营“有人管、能做好”。
如今,“艺创工坊”已成为大名乡村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25年9月,全县已建成53个功能鲜明的“艺创工坊”,累计带动超3000人就业,其中低收入群体、妇女、残疾人占比超60%,人均年收入达2万至5万元;10余项濒危非遗技艺得以恢复,查滑拳、罗汉拳更入选市级非遗;工坊同时化身文化活动主阵地,常态化开展戏曲演出、书法培训等活动,既丰富村民生活,也厚植了乡土文化根脉,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张盼盼)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