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邯郸的赵王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战国时期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国都城,堪称“战国第一城”,其中最大的一号台“龙台”更是被公认为赵王上朝理政的地方,其北面的三号台由于“南台建筑+中部庭院+北台建筑”的独特格局,也倍受瞩目。其实,在“龙台”和三号台之间,也有一个“二号台”,考古发现其上也曾经殿堂轩昂,虽然其规模及关注度不及一号台和三号台,但正因为有了它,赵王城的西城才大体形成了王城建筑中重要的“一中轴 三大殿”的格局,对后世皇宫格局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航拍赵王城遗址二号台(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图)

或为廊式宫殿建筑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赵王城遗址区内共发现十座大型夯土基址。在西城1号夯土台“龙台”旁边,沿中轴线北行215米,一座残高6米、东西长58米,南北宽55米,平面近方形的土台,就是2号夯土台建筑基址。

1940年,日本侵华期间曾在此台作过发掘,在台顶下东西两侧,各发现南北向两列并行的石柱础。西侧每列7个,两列间距2.3米左右,其中外列础石的外侧还有一列铺砌砖围护。东侧础石内列存6个、外列存3个,列间距同西侧,外列础石的外侧亦有一列铺砌砖围护。每个础石之间的南北向间距不等,但其间距在东西两侧础石之间则相互对应。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所以专家推测,此夯土台基址可能是一处廊式宫殿建筑,东西两侧的础石应是东西长廊建筑的遗迹。

此外,在二号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灰陶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和翁、罐、盆等生活用器皿残片,说明二台号的宫殿为生活用建筑的可能性较大。

空中俯瞰,赵王城遗址一、二、三号台组成一条中轴线(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图)

一、二、三号台形成“一中轴 三大殿”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二号台位于龙台与三号台之间,三号台中的北台与南台及二者之间宽大的庭院,形成了规整的中轴线,而二号台与三号台整体上也形成了规整的中轴对称,再加上最南面的“龙台”,三个宫殿台基基本上形成了“一中轴 三大殿”的格局,与如今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三大宫极为相似。特别是赵王处理政务的“龙台”宫殿与故宫中轴线上的太和殿功能相似,那么二号台和三号台会不会是赵王城的“中和殿”和“保和殿”呢?这恐怕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工作来论证。

专家认为,赵王城西城的建筑结构与布局,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都城之中、宫城之内南北排列最早的“三大殿”,其对后代都城之宫城之大朝正殿建设影响深远。汉长安城未央前殿的“三大殿”、唐长安城宫城中的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等都深受其影响。

航拍赵王城遗址二号台(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图)

或为宫殿中轴线从无到有的转型期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其对都城布局的规划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指的是王都平面呈方形,每面三座城门,城内分为面积相等的九个部分,分别规划为不同的功能区,宫城作为全城规划的中心,位于城内,王宫内按前朝后寝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置于外朝左右两侧,宫城的南北一线则是城市中轴线,中心线前有王宫,后有市。

不过从赵王城的整个建制来看,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中轴线。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40万平方米,但这个“品”字却不是对称的,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中轴线。

此外,从高空俯瞰,二号、三号夯土基址的中轴线更偏于一号夯土基址的西侧,并不是如今北京故宫那样严整的一条直线。有专家认为,这些恰好可以说明赵王城正好处在王城建设和规划的转折时期,即由不规整向规整转变,由没有中轴线对称向有中轴线转变。

编辑:王艺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