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城遗址的文物调查肇端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过1950年代以来的文物普查与考古试掘,基本上查清了王城范围内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数年间,河北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同时对城垣、夯土台及门阙进行了解剖发掘,搞清了城垣本体建筑及其防雨排水附属设施的形式、结构和功能,同时取得了多项重要收获: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目前为止还是东周城市考古的孤例;西城4号城门阙,是目前考古实证所见最早的城门阙实例,对研究中国早期阙台建筑的结构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赵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有关考古人员就对战国时期赵邯郸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1954年《邯郸——战国时代赵都城址的发掘》考古报告发表。

2004-2005年,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在的河北省考古研究院)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同时对西城南垣和东城东垣进行了解剖发掘。

2007-2008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对赵王城西南1500米处的郑家岗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发现了南城垣的外围壕沟系统。2010年,在邯长铁路扩建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对北城西垣的地下部分进行了解剖发掘。

几年来的考古勘察与发掘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收获,基本搞清了城垣本体建筑及其防雨排水附属设施的形式、结构与功能,发现确认了赵王城的内外壕沟系统。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目前为止还是东周城市考古的孤例。

赵王城西城门遗址(4号城门)考古发掘

2012年4月-2014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在的河北省考古研究院)会同邯郸市赵王城管理处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王城遗址西城西城门遗址(4号城门)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1万余平方米,清理发掘6500余平方米。考古勘探及发掘证实:

城门建筑基址包括4个单元,自西(前)向东(后)依次为:城壕、阙台、门道、城垣内侧防御排水设施(防雨铺瓦和排水槽道)。

根据勘探数据,城壕呈曲尺形环绕于城门外侧,距现存城阙基边约15米。城壕上口宽约10-12米,深3米左右。城阙台大致呈长方形,南北对称分列于门道两侧,并与城垣连为一体。北阙台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6米,存高约3米。南阙台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约22米,存高约3.5米。双阙台南北间距13米。现存门道基宽约16米,总长(含阙台之间及主体门道)约40余米。门道两侧城垣基宽13米,存高约5米。

同时发掘结果表明,赵王城西门的建筑形式独特,门外两侧建有双阙,这是我国考古发现所见最早的城门阙台建筑实例,双阙台建筑与城门道及城墙浑然一体,规模巨大,形制规整,为研究城阙建筑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另外,根据现有发现推测,赵王城西门的门洞壁体设立柱,顶部架梁,或有城楼;门洞呈矩形或近梯形,一门两道、双扇重门,这些都为研究东周城门建筑提供了新依据。

赵王城遗址西城3号夯土台基址考古发掘

2015年3月-2016年12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邯郸市赵王城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王城西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测绘、钻探及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000余平方米。

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在3号夯土台基址以南53米处,存在另一座夯土台基址,两座夯土台南北纵列呈轴线对应。为了区别这两座夯土台基址,将北面的原编号为“3号夯土台基址”称之为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简称3号北台),南面新发现的夯土台基址则称为3号夯土台基址南台(简称3号南台)。3号夯土台基址南台平面近长方形,推测其性质应为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的附属性建筑。

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的南侧,即3号北台与南台之间的地域为中部庭院,地势低于南北双台,地表平坦宽阔。

考古勘察和发掘表明,3号夯土台基址北台属于一座高台式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为该区域主体建筑,前方有宽大的庭院,庭院南侧另建有大型平台式附属性建筑即南台。对3号夯土台宫殿基址的考古发掘,将有助于了解赵王城宫殿建筑的形式与结构。

3号北台是主体建筑。北台建筑的顶层高台部分,建筑要素包括夯土台、板瓦筒瓦堆积、砾石散水面。北台南坡,发现空心砖垒砌的台阶,共计发现20级。北台东南角外围边缘的建筑结构,由里及外依次为:内侧砾石散水-夯土基础-外围砾石散水。北台的建筑结构及形式为研究赵国宫殿建筑形制提供的重要依据。

3号夯土台基址南台。南台表面遍布砾石,系人工铺设而成。此河卵石铺石层面满盖南台地面,其性质应非散水面,推测其应为地面的基础铺底层,其上应有纯净硬土覆盖面,但发掘区域没有见到原始硬土地面,推测可能已破坏无存。

中部庭院。3号北、南台之间的中部庭院,南北53.5米,东西约67米,地势低平开阔。中部庭院地面,墁铺砾石,状如平坦的河漫滩,坚实、美观。此河卵石铺石层面分布广阔,几乎满盖庭院地面,其性质应非散水面,推测其应为庭院地面的基础铺底层,其上应有纯净硬土覆盖面,但发掘区域没有见到原始硬土地面,推测可能已破坏无存。

出土遗物。发掘区出土遗物较少,主要是陶器残片,按照用途可分为建筑用陶和生活用陶两大类。均以泥质灰陶为主,火候高,质地坚硬,多饰有绳纹。器形的年代特征大多属于战国晚期,个别的或可到战国中期,与赵王城的存在年代基本相符。

考古勘探及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基本证实了3号夯土台基址的建筑布局及建筑属性,包括三个建筑单元,由北向南依次为:北台、中部庭院、南台;北台为主体宫殿建筑,南台为北台的附属性建筑,两台之间为中央庭院;北台属于高台式宫殿建筑,至少存在两层建筑结构;南台为广阔的低平台式建筑,表面墁铺砾石,可能属于一大型露台的基址。

赵王城西城中部宫殿建筑群西侧考古发掘

2019年-2020年,考古工作主要在赵王城西城中部宫殿建筑群西侧的外围区域,进行重点揭露发掘,具体发掘地点位于1号宫殿基址西北260米处一带。项目发掘单位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王城文物管理处配合。总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考古工作主要是针对地夯1号、地夯6号、地夯1号和地夯6号之间的G1、环绕地夯6号的G2做了解剖发掘工作。发掘出土文物标本5件,陶片标本200余件,瓷片标本10余件。多为生活器具和建筑构件。

地夯1号和6号建筑基址是1970年代勘探发现的重要遗迹。此次试掘基本搞清了两处夯土基址的夯土结构及建筑形式。其中6号基址的夯土质量较高,层次分明,与赵王城西城南垣的夯土结构相似;1号基址的夯土层次远不如6号基址的清楚,属于一种简易夯土或堆夯土。但由于试掘位置位于1号基址的南部,属于基址的附属部位,其北部主体部分的夯土结构情况还待于进一步发掘了解。

地夯1号和6号基址之间的1号壕沟,形制比较规整,应属于人工开凿或经人工修整的沟渠,推测其功能可能与排水或引水有关。1号壕沟和环绕地夯6号的2号壕沟,似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沟渠单元,可能属于赵王城内排水或引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邯郸赵王城遗址博物院 供稿)

监制:高乐思

编辑:王伟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