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雄安10月8日消息(记者王艺霖)十月的晨光漫过雄安新区大河片区的新楼群,迎亲礼车的喇叭唤醒清晨的街巷。当彩色纸屑伴随着礼炮声落在新人肩头,新郎苏帅牵着新娘的手,踏着红毯走向单元门——这是回迁安置完成后片区首场婚礼,也是四千多个回迁家庭的温暖缩影。当大红喜字映亮崭新的窗棂,一座未来之城的人间烟火,正悄然升腾。
新婚家庭合影(央广网发 张京国 摄)
住新房要添新喜,过新生活得有新模样。新郎苏帅的父亲苏增良早早定下规矩:不搞铺张的流水席,不比阔气的车队阵,把省下的钱换成给新婚夫妻的“生活基金”。在他看来,结婚的“喜”,从不在鞭炮响几声、宴席摆几桌,而在一家人坐在客厅里唠嗑的热闹,在孩子们往后日子有奔头的踏实。
“我在这生活63年了,从住原来的旧房子,走泥泞的路,到2017年成立雄安新区,人居环境和楼房建设变化都太大了。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新区这么好的楼房。”苏增良向记者介绍,原先他结婚的时候,房顶都是用纸糊的,而现在婚房客厅、厨房、卫浴里都是先进的产品。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蓝图里,“民生”从来都是最厚重的底色。大河片区的回迁安置工程,不仅让4089户村民告别了“砖瓦房”、住进了“安心家”,更以“15分钟生活圈”为标尺,把学校、诊所、市场“种”在居民家门口。这些暖心的便利,串起了新区给百姓的“民生答卷”,也让个人的小幸福与城市的大发展紧紧绑在了一起。
回迁新房变婚房(央广网发 苑赈轩 摄)
近两年,苏增良越来越喜欢打开手机相机记录生活,最近雄安新区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被他“存储”在手机相册中。“我经常在这周围转,看看新区的变化。商务服务中心启动的时候,工人们晚上头顶着小灯,那是一道风景线,密密麻麻的跟星星似的。千年秀林我也骑车去看,各种各样的树都有。特别是安置区里,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建上了。”苏增良说,将来儿子和儿媳有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省心极了。
一座城市的温度,藏在百姓柴米油盐的烟火里;一个新区的成长,写在每一户人家眼角眉梢的笑意里。当更多这样的幸福故事在楼宇间、街巷里不断上演,这座“未来之城”有了坚实的根基,也有了动人和鲜活的未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