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位,5700多万各族人民如星星之火,在八桂大地发光发热。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广西富民兴桂各项事业正在稳步推进,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央广网广西频道特别策划《籽籽同心 富民兴桂》系列报道,以“共富”“振兴”“活力”为主题,展现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团结奋进、富民兴桂的生动实践。

央广网11月21日消息(记者梁瑜琳 见习记者文鑫豪)十一月,秋暮冬来。坐落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八江镇布央村,清晨薄雾、晌午高云。暖阳下,游客、茶农在山间穿行,与村里的房屋、廊亭相互映衬,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村里走出了‘茶+旅’的致富路,10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看着村里的人来人往,布央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勋庭满脸欣慰。

八江镇布央村清晨薄雾、晌午高云(央广网发 龚普康 摄)

谢勋庭介绍,布央村种有3900余亩茶叶,形成了一条集育苗、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每家每户都种植了3亩左右茶树,一颗颗茶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树’与‘摇钱树’。”谢勋庭说,曾经布央村因位置偏远发展落后,如今靠着“茶+旅”模式,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布央村茶园(央广网发 龚普康 摄)

早在1988年,三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茶产业种植,布央村成为该县首个试点村。此后两年时间里,布央村每年组织村里100多名村民到桂林市茶科所参观学习,村民学习回来后陆续建起了茶园。村民吴荣华告诉记者:“小时候就看见大人们一铲子一铲子将茶树种下,都说这就是村里的希望。现在我家里种了茶,我还在村里当了讲解员,生活是越来越好,终于能理解当年大人们的话了。”

布央村的蜕变折射出的是三江紧扣茶元素走出一条以“茶”弘文、以“茶”促旅的富民发展之路。近年来,三江县依托良好生态发展茶产业,该县茶叶面积达21.5万亩,茶产业已经覆盖到162个村,涉茶人员达30万人。2022年干茶产量2.18万吨,茶青产值25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5852元。

2007年,三江出台《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整合资金大力扶持茶叶产业;2012年,三江成功申报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了“中国名茶之乡”和“中国有机茶之乡”;2014年,三江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加强茶叶种植、品种改良、技术培训及质量管理工作……三江茶产业如“星星之火”在侗乡的土地上“燎原”,点燃了群众致富的火光。

村民采茶(央广网发 龚普康 摄)

“近几年我们在政府和大力支持下,茶叶销量逐年增长,预计今年茶叶销售将突破8000万元。”三江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国富说,随着公司不断壮大,联农带农能力也不断增强,目前公司旗下的10家合作社已经带动三江5个乡镇近7000户农户增收,并加强茶园管护技术指导,提高茶农的茶园管理技术水平,促使茶叶产量、质量同步提升。

“三江致力推广茶园诱虫灯、色板、性诱剂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引导种植大户、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等紧密型联合体。”三江县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吴春群告诉记者,三江对茶园实施“五统一”标准,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示范带动全县茶业标准化生产。

如今,三江与区内外茶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对本地品种进行科学选育,创新茶叶加工工艺,研制名优茶叶产品,进一步提升茶叶“含金量”。通过制定“侗乡茶匠”人才小高地建设工作规划和三年专家服务工作计划,与中国茶叶学会、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等合作,开设三江青年茶叶人才培训班,培养20名茶叶行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人才、53名青年茶叶人才、60名茶园农科员。

三江千亩茶园(央广网发 龚普康 摄)

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震介绍,三江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发展格局,将茶产业与休闲旅游、农耕文化、民族风情、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茶旅融合发展的“三江模式”,推动三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小绿叶”成为了百姓致富的“小金叶”。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行‘企业 + 基地 + 合作社 + 茶农’抱团发展模式,加强新茶园培育管理和老茶园更新改造,大力推进三江早春茶品牌打造和运营,增强三江茶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把茶叶经济变成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陈震说。

编辑:梁瑜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