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四新村光伏农业产业示范园,总投资3.9亿余元、占地约1500亩、总装机容量47.2兆瓦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面,蚕豆覆膜点播一体机正来回作业。今年,这里用上了一种特别的地膜,这种地膜刚铺到地里时和普通的塑料地膜看起来没什么两样,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膜就会“消失”在地里。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是这里主要的气候特征,百姓靠天吃饭。为了留住水、有发展,通渭县一直探索,首先是兴修梯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农用地膜开始在我国使用并大面积推广后,通渭县接着以梯田为基础,探索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

“全膜玉米是个宝,抗旱增产它最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普及推广,让通渭县襄南镇东坪村村民孙爱红看到了土地里蕴含的希望。2012年全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来,孙爱红积极响应,把村里闲置的80亩土地租赁下来,全部种上了全膜玉米,当年就增收3万多元。

十几年来,孙爱红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种植玉米上千亩,利用大量玉米秸秆做饲料养殖50头肉牛,种植复合带状玉米套大豆900亩,年收入80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种植业到种养结合、以种促养的循环农业新模式。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等作用,还可帮助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据孙爱红计算,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由300公斤增加到了400多公斤,增产40%。

一张薄薄的地膜改写了这里百姓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历史。

因为增产效果明显,农用地膜深受农民欢迎,从而迅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近年来,通渭县覆膜面积保持在9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耕地面积近70%,地膜年使用数量达4500吨。如果每年使用过的破碎地膜不能有效处理,随之而来的则是农田的“白色污染”问题。

“地膜毕竟是塑料,很难降解。”通渭县能源站站长崔文学介绍说,农作物收获后地膜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残膜绕犁,影响农机作业质量;并且由于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到房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环境,造成“视觉污染”。

为了切实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通渭县开展“谁生产、谁回收”的农膜“以旧换新”工作,在马营镇,村民每上交2立方米废旧地膜,可以兑换一捆10千克的新农膜。近几年,全县废旧地膜回收率在85.1%以上。

对于农民来说,使用常规薄膜,一膜多年用,成本也就越低,但地膜越薄,越容易破碎,这给人工捡拾清理或机械回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也是造成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原因,于是通渭县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

“我们现在所在地是榜罗镇四新村农光互补光伏产业示范园区,2022年覆膜试种200亩高原夏菜,2023年全面推广。”榜罗镇四新村党支部书记孔彦生指着正在作业的蚕豆覆膜点播一体机说,这两年种植产生的废旧地膜回收,给引进的甘肃省能援兴陇光伏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今年在这里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示范种植基地,重点探索作物种植的减膜替代措施和替代技术。

2024年,通渭县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试验示范面积5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面积14万亩。崔文学介绍,技术上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有效覆盖时间大于4个月,120天后会慢慢“降解”。但是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受土壤水分、温度和微生物等影响较大,因此,通过前期充分调研,在全县18个乡镇的适宜区域按照作物种类确定示范种植点。(李苏敏 李和)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