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梅州2月20日消息(见习记者 罗世伟 实习生 蓝裕晴)龙年春节,广东梅州下坝村客家人周芙明都在家里忙着赶制传统元宵花灯——鸡公灯,为即将到来的闹元宵活动做准备。

传统元宵花灯“鸡公灯”(央广网发 实习生蓝裕晴 摄)

说起闹元宵,在梅州下坝村,“迎灯”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流传数百年之久,“下坝迎灯”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逢元宵,村里龙狮起舞、锣鼓开道,花灯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鸡公灯便是“下坝迎灯”队伍的主角之一。这几天,当地不少老客户陆续到周芙明家里来取提早预订好的鸡公灯。

“客家方言中,‘灯’与‘丁’同音,鸡公灯也寓意着财丁兴旺。”周芙明用粗细不一的竹子编出公鸡外形,在竹架上糊上白纸,之后再上色,一个鸡公灯便制作完成了。

周芙明是土生土长的下坝人,十几年前便跟着姐夫学习制作鸡公灯,对灯笼制作的各项技艺非常熟练。他告诉央广网记者,虽然看似简单,但鸡公灯的实际制作周期却很长。他要提前几个月选好竹子,然后开竹、破篾,再将破好的篾晾晒干,做灯时再拿来用。

用竹篾编织公鸡外形(央广网发 实习生蓝裕晴 摄)

“所谓破篾,就是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很细很软、不易折断的竹子,破篾时膝盖要紧紧卡住光滑的竹子,手腕的力度和捏劲也要合适,才能保证竹篾的厚薄、粗细均匀。”周芙明说。

破篾之后的步骤为编竹——用不同大小的竹篾编成公鸡的不同部位,最后组成公鸡的模样。这一步最考验技巧,一旦力没使好,竹篾便容易断。当公鸡初具雏形,下一步用糨糊将白纸糊到公鸡的竹架上,晾干之后便可上色。

周芙明给鸡公灯上色(央广网发 实习生蓝裕晴 摄)

周芙明常用红、绿、蓝、黄几种颜色。这样画出来的灯笼五彩斑斓,很是醒目。上好色、晾晒好的灯笼仍然少头缺尾,此时再用彩带缠至“鸡尾”,糊上用纸做成的“鸡冠”,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除了大型灯笼,周芙明也会为小朋友制作“迷你版”鸡公灯。元宵节当晚,村里人抬起由灯笼装饰的锣鼓架子——客家人称其为“鼓花”,开始一年一度的花灯游行。大人带着小孩,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紧跟在鼓花后边,边游街边打鼓,为新年讨个好彩头。

往年梅州下坝灯会现场(央广网发 赖锋 摄)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下坝迎灯’依然保留着浓浓的客家年味。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认识元宵彩灯之美,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周芙明说。

编辑:官文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