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1月25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见习记者徐钡儿)晨光熹微,广州黄埔扶胥古运河鹿步码头的河畔,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这条承载着千年海丝记忆、流淌了900余年的黄金水道,曾历经淤塞污浊、水质恶化、生态衰退的困境。如今,它重焕生机,正以“水清岸绿、文脉永续、产城共荣”的崭新姿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灵动篇章。

扶胥古运河焕新添彩(央广网发 李剑锋 摄)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系统性规划与开发下,扶胥古运河以“生态治理筑基、文化活化铸魂、产业融合赋能”的三重路径实现华丽转身,全长8.7公里的水道正以全新姿态,成为广州传承海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载体。
从“臭水沟”到“幸福坐标”:生态修复 重塑滨水生活
“以前河道是堵死的,过都过不去,现在修好了步道,环境变化太大了。”32岁的唐培林在夏港街道生活了10年,亲眼见证了古运河从“荒凉水岸”到“休闲乐园”的蜕变。随着扶胥古运河改造工程基本完工,这条曾被居民形容为“臭水沟”“荒地”的水域,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温暖的“幸福坐标”。

鹿步码头的河畔(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徐钡儿 摄)
事实上,这样的“满足感”正渗透在居民生活的细节里。当地的钓鱼爱好者下班后会带着鱼竿来鹿步港前的长廊,钓友们直呼:“以前要去增城、清远钓鱼,现在下个楼就行,幸福感强了!”
从“绕着走”到“主动来”,从“荒凉水岸”到“休闲打卡地”,古运河的焕新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让居民的生活有了“可触摸的幸福”。

居民在河边散步(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徐钡儿 摄)
创新治理:政企协同 绘就滨水生态新画卷
古运河的蜕变,离不开“政企协同”的治理模式与“生态优先”的科学规划。治理前,河道淤积严重、水质一度跌至V类,内涝风险频发。广州市黄埔区以“尊重历史、兼顾现实”为原则,创新“全链条控源+闭环化截污”机制,累计排查河道798.1公里,整改1289个排污口,整改率100%水质跃升至Ⅲ类。同时,还完成18.52平方公里排水达标单元整治,达标率超98%,依托西区水质净化厂实现工业污水稳定排放。
工程治理的力度更为直观:总投资超5亿元,通过“企业供地、政府建设”的政企共建模式疏浚河道10公里、清淤23.8万立方米,改造堤岸15公里、生态护岸11公里,营造滩涂湿地6.3万平方米、生态岛726.3平方米,本土植被覆盖度超90%,自然岸线率达80%。
项目总工伏向兵在现场介绍:“我们创新应用淤泥原位固化技术,将16.6万立方米疏浚淤泥转化为堤岸材料,实现100%资源化利用,节省投资2200万元,打造了生态低碳治理样板。”
这些治理不仅让水清了,更提升了防灾能力。伏向兵回忆:“进场勘察时发现,河道原有堤岸40年未加固,淤积严重,极端天气下内涝风险大。”通过挖深河道1.5米,8.7公里水道新增30-50万立方米蓄水库容,配合完善的水闸调控系统,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
如今,13.7公里碧道串联5处口袋公园、7处驿站及9座码头埠头,古运河已从“单一水道”升级为“集生态保育、休闲游憩、防灾减灾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空间”。
产业赋能:“运河+”催生滨水经济新动能
古运河的焕新,不仅是生态的修复,更是文脉的传承与产业的激活。广州市黄埔区以“科技+历史”双轮驱动,系统梳理68处古遗存(包括宋代市舶司遗址、明清古码头等),建立数字化文物档案,编纂20余万字《穗东历史文化汇编》,打造3.7公里海丝文化长廊与500米唐宋明先贤之路,串联南湾村12处不可移动文物、13方航运碑刻,完整呈现运河千年发展脉络。
文化活化的细节藏在步道的栏杆上——“地吞珠海千涯水,潮抱罗浮万壑山”“万顷清光映碧天,一轮赤曜射黄湾”等诗句镌刻其上,让行人漫步时能触摸历史。
据了解,投资1.13亿元的“扶胥十二时”海丝文旅项目,正以“日游步行览景、夜游乘船赏灯”双体系,串联宝洁、安利等智能工厂开展工业研学,通过灯光秀、沉浸式演出及酒文化埠头打造滨水夜经济。“预计明年国庆前投入使用,将实现‘一河通古今、六境绘千年’的体验效果。”项目运营总策划梁文彬说。
产业融合同步提速:夏港街道规划滨河总部经济带,打造“安利小镇”整合研发、生产与工业旅游功能;联动联东U谷等载体形成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其中联东U谷入园企业达产产值18亿元、税收9000万元。沿线商圈活力迸发,自去年6月起,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引入保利商旅,共同打造西区红酒文化街,经过两年的努力,先后引入麦当劳、碧海渔邨、遇见小面、煲仔正等品牌,还开通全国首条跨境电商低空物流航线;与此同时今年7月,由开投西区公司投入百万建成的近1万方市民体育公园酒窝Park落成,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以及街区大型活动的举办场所,单场活动客流量超3万人次,商户销售增量40%。
文化场景的多元共生更让海丝精神“活”起来:鹿步港节点的环秀水榭、半扇亭成为亲水打卡地;融德里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岭南水乡底蕴与现代婚庆产业,形成“古渡文化+粤剧文化+非遗文化”场景,广东粤剧院街道传承基地已培养老中青少四代粤剧人才1500人次;全息投影、AR技术构建的“运河文化云展厅”实现“掌上览千年”。2024年“波罗诞”庙会吸引游客超35万人次,营收近3000万元,让海丝文化从“书本里”走进“生活中”。
在融德里经营广式茶点生意的商户刘先生说“以前店里收入全靠周末,现在周中也开始有游人来光顾生意了!”
从生态修复到文化活化,从产业融合到民生提质,扶胥古运河的“三重焕新”不仅是黄埔区“以水兴城”的生动实践,更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典范。随着运河连通工程三期的加速推进,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将继续承载海丝精神与改革开放基因,成为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魅力文化长廊。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