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提笔,关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的记忆仍然滚烫。被狂风吹得戴不稳的安全帽、被骤雨与汗水浸染湿透的衣衫、被风雨夹杂细沙打到睁不开的双眼,还有和同事紧拉住手才能站稳的场景,这些都在诉说新闻人面对灾难时,从未后退的坚守与执着。

2025年9月22日,台风“桦加沙”逼近广东,“16级”“巨灾”“罕见”“极端性”的预警,让我们意识到即将面对的是一场充满未知挑战的“硬仗”。在初步研判过后,我们连夜收拾装备,于23日清晨,先台风一步,奔赴“桦加沙”可能登陆的点位——阳江海陵岛。

台风登陆前,海陵岛上的渔民对渔船进行加固(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初到岛上,虽晴空万里,却藏着暗涌:渔船归港、商铺封门、海警守堤,平静下是全民迎战台风的紧张。我们带着拍摄设备穿梭岛上,记录下每一处防御细节。

23日夜里,窗外的风从低吼转为狂啸,撞击门窗发出“砰砰”的声响。我们在密切关注台风最新动向的同时,也提前到海边进行踩点,探讨规划好直播路线,为第二天的“战斗”做足准备。

24日一早,狂风裹挟着巨浪,撕破海岛的平静,我们用雨靴裹紧裤脚,将安全帽紧扣脑袋,如战士般带齐“作战”装备奔赴一线。第一场直播在上午10时30分开始,此时雨还小,但风力已足够强劲,记者说话时的气息被风吹得四散,只能扯着嗓子播报才能让观众听清。狂风卷起的细沙不断打到脸上,我们的眼睛几乎无法睁开。镜头里,海浪不断拍打着堤岸,白色的浪花溅起数米高,我们一边播报现场情况,一边反复提醒屏幕前的观众“非必要不外出”。

台风趋近,海陵岛狂风呼啸,记者徐钡儿安全帽数次被吹落(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在第一场直播结束后,我们抓紧时间拍摄现场短视频。由于风力持续加强,安全帽被吹飞数次,雨水开始灌入雨衣,背后狂风推着身子前倾,我们需要手拉着手、扎马步才能勉强站稳,完成拍摄工作。

随着台风趋近海陵岛,15时30分,第二场直播开启。此时,风雨已经猛烈到无法走出户外,即便我们选择在地下停车场开播,走近停车场出口时也完全无法站定,疾风骤雨以近乎水平的角度抽打过来,脸上像被无数根细针扎般刺痛。最终根据后方的指令与建议,我们逐步退回室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向观众呈现一线消息。

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下的海陵岛能见度非常低,海浪冲上堤岸造成部分靠海路段被淹(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17时,“桦加沙”正式登陆海陵岛。岛上雨幕遮天,巨浪砸堤的声音震耳欲聋。由于天气情况过于恶劣,无法确保直播顺利进行,我们就把录制的现场短视频回传后方。受台风影响,酒店反复跳闸停电,当天夜里,我们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内编发稿件,及时传递台风登陆现场实况。

25日,台风过后,我们按照计划及时对海陵岛灾后抢险修复工作进行报道。走上街头,只见不少树木被连根拔起,倒伏在路面,还有被吹落的广告牌、脱落的建筑外立面碎片……然而,满目疮痍间,却也流淌着暖意:沿街商铺老板对我们说,因为关注了新闻,知道这次台风威力大,提前做好了防护,低楼层的财物没有受损;岛上的居民则纷纷主动加入清障的行列,交谈过程中,不时有居民对我们说“辛苦了”。这些瞬间,让我们忘了疲惫——我们的镜头,不仅传递信息,更温暖人心。

台风过境后,海陵岛路边行道树被连根拔起(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或许总有人不解:明知前方风急雨骤、危机四伏,为什么还要做往现场冲的“逆行者”?我们想,答案一半藏在对“新闻人”三字的赤诚热爱里,另一半,则藏在我们与广大受众双向奔赴的温暖里。

直播镜头前,当我们拼尽全力播报时,屏幕另一端涌来的,是“记者辛苦了,注意安全”的实时叮嘱;报道发出后,评论区里满是“为敬业点赞”“感谢你们带来现场消息”的暖心字句。这些跨越山海的关心,是一束束凡人微光,却足以穿透风雨的阴霾,带给我们直面危险的勇气。

当我们在风雨中“冲锋陷阵”,无数网友也在用留言传递关心、给予鼓励,这种线上线下的互动、前方后方的牵挂,让每一个人都成了直面灾害面前的同行者、记录者、守护者。这场台风里的逆行,从不是一个人的冒险,而是被一群人牵挂着的坚守。

未来,无论再遇多少挑战,我们依然会选择站在现场——因为对新闻的热忱,更因为知道,在我们身后,总有万千受众的关注与支持,与我们一同面对、一同守望。而这,正是我们身为新闻人,最珍贵的底气与荣光。

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徐钡儿(见习)

相关报道链接:央广网记者直击“桦加沙”登陆海陵岛现场:狂风裹挟暴雨巨浪 沿海道路变“沙河”

编辑:郑少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