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9月23日消息(记者龚雯)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这座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土地上,朵朵银花正在绽放,智慧菇房采摘忙。
“全国90%以上的银耳都产自古田县。”古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留一介绍,当前古田银耳的产业规模、产值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远销20多个国家。古田银耳已经成为了古田县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为了古田人民的“致富伞”。
古田银耳(央广网发 李垚巍 摄)
在翠屏湖畔,古田人世代深耕银耳等食用菌产业,打破长久以来银耳“靠天收成”的局限,实现四季都有菇。发展至今,古田县逐步打造出“县域工厂化”发展模式,将原辅料供应、菌种培育、菌包生产、菌菇栽培到产品的烘干初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各个环节,按照工厂化生产模式进行分工协作。“这样的模式能让小农户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王留一说。
融入“县域工厂化”模式,采用袋栽技术,同时拓展全产业链发展,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年产700万筒菌棒、3960吨鲜银耳,年产值约达1.2亿元。
智慧菇房采摘现场(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走进智能化菇房,央广网记者看到一派采收繁忙景象。“这一批次共采收1万筒菌棒、3万多朵新鲜银耳。”天天源行政副总经理林柳菊说,智能化菇房配备了温湿度监测系统和内循环雾化管理系统。在这里,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参数都能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为银耳生长创造了全年稳定的生长环境。
正在进行雾化调节湿度的智慧菇房(央广网发 张雨欣 摄)
工人采摘成熟银耳(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是天天源等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林柳菊说,“我们做好菌棒、配好菌种,菇农按标准培植就行,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确保了菌种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智能化菇房(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随着银耳种植技术的革新普及和菌业科研的不断突破,古田银耳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今年3月,在古田县完成全部试验流程的银耳新品种“HT108”,全票通过由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成为福建首个食用菌航天育种新品种。
银耳新品种“HT108”(央广网发 张雨欣 摄)
“‘航天银耳’多糖含量高,重要活性成分黄酮和多酚含量均提高50%以上。”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介绍,作为古田银耳产业的重要科研基地,研究院一直致力于银耳新品种的培育和技术创新。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该研究院通过与政府共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古田银耳产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该研究院深耕产业、深入基层。“科技下基层、平台下基层、学生下基层、专家人才下基层,能够更好地为古田银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孙淑静说。
2024年,福建省食用菌产量163万吨、比“十三五”末增加25万吨,产量保持全国第二;银耳、绣球菌、秀珍菇等8个优势食用菌品类产量居全国首位,成为行业的“单打冠军”。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