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来,在“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八闽大地福茶飘香,新的茶文化力量、新的茶产业成果、新的茶科技理论在不断涌现,“三茶”统筹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央广网福建频道以《枝叶关情·福茶飘香》为主题,探访福建各地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以及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成效、经验和做法,感受闪耀的智慧与光芒。
央广网宁德11月6日消息 清晨,薄雾笼罩宁德天山山脉,茶树在晨光中泛着油亮的绿。蕉城区石后乡林下洋村盛世大翔茶业有机茶园的山腰间,采茶人指尖轻捻,一芽二叶落入竹篓。
这些茶青将被送往西南面的大岭村粗制,再到金涵畲族乡的智能化工厂精制、包装。几小时后,它们就能化作一袋袋调味茶,进入市场。
这是盛世大翔以“宁德天山茶”为底色自我更新的轨迹,也是茶产业在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中,向海寻新的注脚。
一杯“简单好茶”的初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盛世大翔创始人周大祥还在北京经营传统茶叶生意。那时的茶,多靠手艺和口碑。
2000年,一个偶然的航空公司订单,让周大祥第一次接触到袋泡茶产品。这次经历,改变了周大祥对茶的想象:茶装在茶包里,只需一个杯子,热水冲入即可引用。这种简易便捷的冲泡方式,是有全球市场前景的。
“让全世界都喝上更方便、更适口、更健康的中国茶!”周大祥心想。这一闪而过的念头,成为盛世大翔茶业转型的起点。
在蕉城,茶脉绵延千年,当地的产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从唐代起便产制贡茶。在近代,1899年设立的三都澳福海关,成为“海上茶叶之路”的起始点,让天山茶远销欧美、东南亚,出口茶叶占全国出口茶叶的五分之一。至当代,天山绿茶曾两度荣获“全国名茶”称号,已故茶界泰斗张天福曾题词盛赞“香味独珍”。

盛世大翔天山茶茶叶基地(央广网发 盛世大翔供图)
文化底蕴、产业基础正是周大祥需要的。于是,周大祥回到蕉城区,将盛世大翔的着力点调整为袋泡茶、调味茶、代用茶等新型茶产品。
从几名老茶师、几台老机器起步,带着“做一杯简单的好茶”的想法,周大祥一头扎进了产品的研发。那几年,研发室常常亮着通宵的灯。玫瑰、洛神花、陈皮……各种植物被反复试配,一种新茶往往要经历上百次比例调整。
“‘简单’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让喝茶更简易、更便捷。”周大祥说。
自此,盛世大翔开始以茶叶结合食药两用植物的复配制作工艺,在行业内不断深耕,重点针对产品的香气、口感、绿色、养生方向,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传统里寻找“新茶路”
盛世大翔发展的转折点来自“宁德天山茶”。
“宁德天山茶”是蕉城区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涵盖了天山绿茶、天山白茶、天山红茶。近年来,蕉城区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绿色生产模式、推进低产低质茶园改造等一系列手段有力促使天山茶品质提升。
以“宁德天山茶”为基底,盛世大翔创新融合花、草、果等可食用植物,研发出调味茶、代用茶系列,既保留茶的清香,又增加层次口感,还兼具养生功能。
“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宁德天山茶’茶叶的原料品质越来越好了。”周大祥说,“以此为基底制作出的产品口感、安全都有保障。”
有了好原料,盛世大翔在市场上大展拳脚。20多年来,盛世大翔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先后开发了茶品配方高达500多种,获得国家专利26项。
在周大祥看来,制茶不难,真正难的,是不断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口感需求。

盛世大翔自动化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盛世大翔供图)
为了让茶叶品质和口感滋味得到提升。2005年,盛世大翔聘请中国制茶大师、非遗传承人吴其瑞为技术总监。以其丰富的产茶、制茶、品茶经验,保证茶底的优良品质、辅助产制工艺提升,并根据饮品口感品鉴指标,助力饮品开发及工艺调整。
“过去我们靠手感、靠经验。现在数据能帮我们更稳定地做出一杯好茶。”一名研究员说。
在盛世大翔的研发中心,年轻的研究员们一边对比香气曲线,一边在电脑屏幕前记录着实验数据。茶香与数据在同一空间里流动,这正是传统产业的新模样。
为保持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盛世大翔与高校、茶科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引进技术人才,招募茶学、食品专业的科班生,研究不同原料的配比与萃取工艺。
“我们想让茶不只是饮品,而成为现代生活的健康伴侣。”一位研发负责人说。
由制茶到“智造”的转身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盛世大翔已经成长为一家集茶类研发、种植、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员工300余人,拥有茶园基地6000亩。
尤其近几年来,盛世大翔投入大量资金,设立了两处工厂,分别是总部包装厂和大岭粗精制工厂,两处工厂面积达12000平方米,配备行业领先的清洁化生产线4条。
转型,不只是产品的创新,更是生产方式的再造。
2022年,盛世大翔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数字化生产体系。工厂上线云ERP与云MES系统,实现原料、生产、仓储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智能化改造的深层逻辑,是制造业向“智造业”的演进,也是传统茶产业拥抱信息技术的一次深刻转身。
茶叶从进入流水线的那一刻起,温度、湿度、烘焙时长、包装批次都被实时记录。大屏幕上滚动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生产计划和品质分析。
这是宁德首家建成“SaaS模式产供销集成数字化车间”的茶企,并于当年获得福建省工信厅授予的项目奖励金。传统的制茶场景因此有了新模样:茶香仍旧,但有了一整套智能化信息系统的支撑。
“这相当于给制茶装上了‘大脑’。人少了,但效率更高,品质更稳。”周大祥说,“智能化让制茶匠心有了更长的生命力。现在是AI时代,下一步要做的是引进AI技术赋能未来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从山到海打开更大的市场
转型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市场格局的打开。
2024年10月,一家企业找到盛世大翔,希望研发一款“红乌龙”。“国内做‘红乌龙’的企业不多,客户找了好几家同行研发,都失败了。”周大祥说。
在周大祥看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红乌龙’既要有乌龙的香气,又要融合红茶的滋味。研发难度极大。”
为了做这款茶,就要从工艺上更好地把控。盛世大翔从自有的天山茶茶叶基地选取茶青,集中骨干研发力量,耗时半年,终于做出了客户满意的产品。
“我们一般研发周期是在15天或1个月,虽过程艰辛,但最终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周大祥满是欣慰。
如今,盛世大翔年产干茶2000吨、调味茶2亿泡、饮品茶100万包,花果茶500万瓶。其产品已进入奈雪の茶、太二、海底捞等品牌建立合作,进入全国连锁门店供应链。广州、上海、成都等六大分公司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销售额连续多年保持25%的增长。
在国际市场上,盛世大翔的产品亮相莫斯科、马来西亚、摩洛哥等国际展会,先后获得“畅销产品奖”“中俄茶叶贸易优质企业”等荣誉。在展会现场,外国茶客第一次品尝中国调味茶时的惊叹,成为周大祥印象最深的瞬间。
“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进我们每一杯茶里。”周大祥常说。对他而言,转型不是追风口,而是守初心——守住那片茶山的香气,也守住茶产业发展的希望。
傍晚,天山的风穿过茶树,带起一阵清香。盛世大翔车间的灯光依旧明亮,那是时间留下的声响,也是一个产业走向未来的节奏。
在蕉城山与海的交界处,一家茶企的转型故事仍在续写。
监制:伏成镭
策划:陈洪亮
记者:张子剑 罗晓英 龚雯
摄像:张语欣 黄陈源
鸣谢单位:政协宁德市蕉城区委员会 蕉城区茶产业发展中心 蕉城区融媒体中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