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浪翻涌,建宁的田间地头处处弥漫着清甜的稻香。9月28日,2025年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建宁召开。院士专家们齐聚一堂,用脚步感受种业脉动,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共绘现代种业发展新蓝图。
走进位于均口镇修竹村的“烟种连作”产业服务中心,一批批金黄饱满的稻种正经过烘烤、精选等工序,被装袋入库。“我们通过整合‘小、散、闲’田块,打造4500余亩‘烟种轮作’示范片,实现‘烟叶+烟后制种’的全年连作,亩产值超过9500元。”均口镇党委书记王银河介绍。
该服务中心集烟叶烘烤、种子烘干、技术培训、设备推广、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在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让参观调研的院士专家们频频点头。
“烟种水旱轮作的模式,对烟叶和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很有好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认真翻看卧槽式谷物烘烤机中的稻种,语气中充满赞许,“通过烟种水旱轮作,降低了病虫害风险,肥料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丰收,还养护了土地,有利于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溪口镇制种高产示范片,由谢华安院士组成的测产验收小组随机选取田块进行现场实割,经过称重、水分测定、杂质剔除等标准化流程,最终得出数据:“亩产715斤!”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太好了,今年一定又是个丰收年!”
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区,三明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我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负责验收的专家们感慨道,示范片水稻长势良好、结实率高,再次印证了三明杂交水稻制种在产量与质量上的双优表现,相关技术已达到先进水平。
走进建宁县农机超市,制种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一台台现代化农机整齐排列,覆盖了种业生产全环节。在这里,农户们能享受到选机、购机、培训、维修的“一站式”服务。
院士专家们现场观看了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的作业过程并表示,种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必须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种业的增产增效。
近年来,三明积极推进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全市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水平。今年7月,我市“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入选2025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
院士专家们还来到“建宁稻种·种满天下”展陈馆,详细了解建宁种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作为建宁对外宣传种业的核心窗口,该展陈不仅提升了建宁种业的全国影响力,更成为推动三明种业产业数字化、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会议期间,一系列签约、揭牌和聘任仪式将活动气氛推向新高潮。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三明市政府,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三明市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建宁县人民政府分别签约;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三明水稻试验基地正式揭牌;市领导为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特聘专家团以及三明市现代种业“双招双引”智库专家颁发聘书。
一笔笔签约落地,一张张聘书颁发,顶尖智慧与生产实践正式“牵手”,让院士专家们的“金点子”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交流互鉴共芬芳。在主旨报告及专家发言环节,与会的院士和专家们围绕种业发展开展了深入讨论,并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发表见解。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从前沿科技到产业应用,内容丰富多彩。台下的种业一线工作者、从业者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纷纷表示很受启发、受益匪浅。
夕阳西下,建宁的田野渐归静谧,但种业振兴的热潮正蓄势涌起。从种子烤房到农机展厅,从制种示范田到签约仪式现场,院士专家的足迹与思考,正凝结成推动三明现代种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三明这片沃土之上,“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金鹏 饶丽英 李齐向)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