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明9月25日消息(记者罗晓英)9月15日至18日,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课程四个篇章依次推出。其间,三明市教育局积极组织各学段学生观看学习。

9月17日,大田一中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央广网发 三明市教育局供图)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三明深耕地域沃土,以创新机制赋能,让思政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认知抵达行动。

协同共育:织密思政教育“一张网”

在每年的大中小学集体备课会上,不同学段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分享看法,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这样的场景,源于三明在福建省率先搭建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协同网”。

2019年,三明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中心,下设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等4个分中心,由行政部门牵头,联动高校与教研部门、学校形成合力。“我们构建了‘高校+中小学’的线性合作模式,3所高校各对接4所中小学,秘书处设在三明学院统筹协调。”三明市教育局思政科负责人杨艳萍介绍,2024年这张网已从三明市区扩展到县域,31所县域学校加入,形成覆盖43所学校的城乡联动格局。

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建宁县教育局开展校地合作座谈会(央广网发 三明市教育局供图)

校地协同让资源流动起来。2024年,三明市“校地合作”机制形成,有力推动各县教育局主动对接高校。“通过高校专家送教下乡,县域教师参与高校学术会议,去年仅大田县就培训思政课教师120余人次。”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欧阳秀敏介绍道,在将乐县,常口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案例被打磨成精品课,正是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备课的成果,这堂课不仅获省级金课一等奖,更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双轮驱动、内外兼修”是教研员孔文杰对这套机制的总结。横向联动宣传、文旅、党史等部门,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资源;纵向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通过“同备一堂课”“跨域教研”打破壁垒。如今,沪明泉三地思政课交流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三明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因地制宜:把家乡故事变成“活教材”

在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三明市第二中学思政课教师周曦的“红色课堂”总能吸引学生围拢。作为扎根讲台18年的思政课教师,她深谙“身边事最有说服力”——这正是三明思政课的独特密码。

三明市第二中学思政课教师周曦作主题分享(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三明围绕“红色领航、生态领向、产业领跑、改革领先,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打造“内嵌+外拓”两类特色课程。“内嵌式”课程将地域资源揉进课堂:讲生态文明,就用三明林改“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故事;谈改革创新,三明医改“三医联动”的实践成为鲜活案例。“思政课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让学生能把知识内化于心。”周曦认真地说。

相较于“内嵌式”课程,“外拓式”课程则让课堂“走出围墙”。万寿岩遗址的“远古文明课”、三钢集团的“新发展理念实践课”、夏茂文昌宫的“红色家书诵读会”,让学生在实境中触摸历史。在上完大田县仙亭山的沉浸式课堂后,大田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朱婧妍感慨道,“原来课本里的‘艰苦岁月’是真的存在,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好好珍惜。”

5月23日,大田县仙亭山森林公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三明市教育局供图)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探索凝结成丰硕成果:三明市《开掘地域禀赋》思政项目获202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市258节特色精品课中72节入选省级精品课,18项教学案例在全国展示。“不是简单堆砌故事,而是让地域资源成为理论的‘注解’。”三明教育学院高中政治教研员孔文杰说,这正是三明思政课的“辨识度”所在。

知行合一:让成长在实践中“扎根”

“摘完的菜叶不能扔,要埋进土里当肥料。”在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的生态农场,初中生小林正认真听老师的介绍。这所学校的40亩农场藏着“劳动密码”:学生种的菜端上餐桌,剩饭喂鸡鸭,粪便肥田地,形成闭环的生态系统。

同学们在实践基地体验挖红薯(央广网发 李祖鸿 摄)

作为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的“以劳育德”“以军励志”课程成了思政教育的延伸。“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收获成长和快乐。”校长李祖鸿笑着说,“他们笑着来、笑着回,收获的是课本外的宝贵财富。”

这样的实践延伸到全域。三明全市精品研学线路串联起沙县小吃发源地等点位,学生在古田会议遗址探寻初心,“行走的思政课”成了跨地域交流的纽带。

三明举办沪明泉三地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展示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三明市教育局供图)

从仙亭山的“烽火课堂”到生态农场的“劳作实践”,从常口村的“绿色蝶变”到三钢的“钢铁新生”,这片红土地上,思政教育正像大树一样扎根,在青山绿水间结出硕果。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