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水稻制种插秧的关键时期。6月26日,在清流县灵地镇邓家村的水稻制种基地,制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当地100多名村民抢抓农时,在田间忙碌穿梭,分工合作,拔秧、搬秧、抛秧、插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我们基地水稻制种面积近400亩,制种秧苗父本已全部移栽完成,今日移栽的是母本,预计4至5天内移栽完毕。”制种大户赵永华说道。

水稻制种秧苗分为父本和母本,制种插秧对秧苗间距有严格要求,插秧模式与普通水稻截然不同。清流县灵地镇农业服务中心的郑仁杰解释:“为保障后续水稻授粉均匀,每2排父本间需均匀插入8排母本。人工插秧能灵活调整秧苗栽植的深度与密度,保护秧苗根系,因此我们采取人工插秧方式移栽。”

水稻制种从育秧插秧到授粉,全流程依赖人工作业,为当地及周边村民提供了众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农户们通过种植水稻、流转水田、务工等方式实现持续增收。

在插秧现场,邓家村村民邓金荣熟练地抛着秧,笑着说道:“我把十多亩地流转给赵老板,再加上在基地务工,包饭一天还能赚两百多元,收入还不错!”

今年,灵地镇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引领+村级联动+农户参与”的全链条水稻制种模式,引导农户开展“烤烟+制种”轮作,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全镇制种面积预计3200多亩,种植的优良品种包括荃优607、两优192、1892、两优851等。

郑仁杰透露:“赵永华基地种植的1892品种,每亩谷种产量可达400至600斤。9月中旬收割后,福建省神龙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全部回收。如果效益好,预计明年还将扩大制种面积。”他还表示,水稻制种可与该镇的主导产业烟叶轮作,非常适合该镇的产业发展。

近年来,清流县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气候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该县以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广早制,重点发展烟后制种,全面提升清流县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水平,实现种子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创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大县。今年,清流县共规划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万亩以上。(清流记者站 温玉婷)

编辑:罗晓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