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大食物观的重要理念,鼓励福建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逼出了“生存技能”,解放思路,耕山牧海,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从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到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再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农场”,不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而今,福建构建了独具山海特色的食物大观: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山珍也有海味。“福”字产品也走出深闺、走向南北餐桌。央广网福建频道以“践行大食物观”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食在山海间》,展现闽人坚持探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生动实践。

央广网宁德5月24日消息 碧海清波,鱼跃人欢。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官井洋的海面上,集中连片的一口口新型塑胶网箱内,正呈现“满目游鳞万点黄”的景象,到处可见成群的大黄鱼结群洄游。

这正是闽东“海洋牧场”别具生机的景致,也是福建践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重要理念和发展“海上粮仓”的生动实践。基于得天独厚的“海”资源,宁德成为我国大黄鱼的养殖核心区,去年年产量达21.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宁德三都澳海上牧场(央广网记者 陈洪亮 摄)

从濒临灭绝的大黄鱼之殇,到人工育种养殖重返寻常百姓餐桌,再到如今以“国鱼”之尊享誉全国、游向世界。它,是如何以传奇之笔,为中国渔业史“人海共生”图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请跟央广网记者一起来聆听——“国鱼”大黄鱼的自述。

濒临灭绝

因通体色泽亮黄如披“黄金甲”,我被赋予了富贵吉祥的东方美学象征,人们称呼我“大黄鱼”“吉祥鱼”。

我属于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对水质水温有较高要求,生存临界水温是8~32℃,18~28℃最适,低于17℃时食欲减弱,到10℃时停止摄食。

我曾得到众多文豪诗人不吝才思笔墨地赞颂。诗圣杜甫也作诗赞曰:“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本经》曰:“黄花鱼,味甘,性平,能健脾益气,开胃消食。”唯美的观赏价值,更兼全身是“宝”,令我身价暴增,一鱼值万金。

可是,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捕捞,令我遭遇了“大黄鱼之殇”,一度濒临灭绝。

这不仅影响了沿海渔民生计,也使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重生”

我的重生,得益于一个大食物观重要理念的提出,展现了闽人坚持探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生动实践,也为中国渔业史“人海共生”图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今已84岁了。他是一位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被称为“大黄鱼之父”。面对几近枯竭的大黄鱼资源,他刚毕业即主动请求前往原宁德地区水产局工作,为大黄鱼人工繁养技术研究做筹备。

刘家富曾经说,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是没有现成资料可借鉴。那时,可能连习惯于野生繁衍的我们也以为这是天荒夜谈吧。不仅如此,海上网箱养殖在那时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令我们都深感意外的是,经过多年努力,刘家富及其项目组的同事终于啃下“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增产”这块硬骨头。他们从培育成的大黄鱼亲鱼里面选取10对,进行人工催产试验,最终育出了100多尾的鱼苗。

这100多尾,它是质的变化,基本上完成了纯人工的技术要素。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生生不息的象征。此后的几年间,刘家富团队还陆续完成了100多万尾大黄鱼全人工育苗。

但新问题又出现了。习惯于野外生长的我们,前期人工繁育生长缓慢。当地部分专家都认为大黄鱼养不大,没有养殖开发前景。但刘家富团队却从个别生长特别快的鱼体里面看到开发的潜力,坚信可以进行规模化养殖。

经专家们的不懈努力,2000年,宁德终于实现了大黄鱼产业化养殖。

为保证大黄鱼的色泽,渔民在晚上进行捕捞(央广网记者 陈洪亮 摄)

就这样,我经历了重生。从2016年到现在,相关技术已历经四次更新迭代。我们的“人类父亲”刘家富带领团队培育出了多个大黄鱼新品种,且在当地示范推广。实践证明,新品种不仅存活率高,品质也有显著提升。从那时起,我们开始蓬勃发展,以更加从容之姿,顺时应势,王者归来。

我们又重新“游”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更是一路开挂“出圈”,如今位列东海渔业“四大海产”之首,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

“出圈”

“三都海阔千重白,满目游鳞万点黄。”这里说的是现在我们的主要生活地——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官井洋集群洄游的壮观场景。

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用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与资源保护科科长陈洪清的话说,“世界的大黄鱼在中国,中国的大黄鱼在宁德。”蕉城区也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

“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这首流传于三都澳官井洋的民谣,反映了当地百姓对我的喜爱和期许。我记得一个养殖户叫陈玉宾,后来他成为了福建省瀚腾渔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陈玉宾曾经说,“一辈子,一条鱼”,人鱼彼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见证了我自重生到出圈,目睹了当地百姓养殖大黄鱼走向脱贫致富。如今,大黄鱼养殖已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果我没记错,陈玉宾1998年高中毕业就开始在我生活的海面上讨生活。2000年宁德实现了大黄鱼产业化养殖,他也加入养殖户大军。然而,养殖大丰收了却因为销路问题他亏了很多钱。

养殖户正在喂养大黄鱼(央广网记者 陈洪亮 摄)

经过不断探索,陈玉宾的养殖事业开始向好。目前,他在宁德蕉城、霞浦和连江区域,涵盖64公顷左右的大黄鱼养殖区域,并且拥有蓬勃发展的自有产业园,覆盖285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车间;拥有3艘400吨820马力的海上可移动加工平台、20多艘10-300吨不等的运输辅助船;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

正是得益于大黄鱼养殖技术和渔业设施的不断进步,这里的养殖户已从传统木质渔排升级改造为深水大网箱,倡导绿色健康养殖。陈玉宾的企业集团,也已是宁德生产活鲜大黄鱼的龙头企业,把一条一条活鲜大黄鱼输送到全国市场。

如今,我已成我国最大养殖规模海水鱼。据统计,2023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达21.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已经形成苗种繁育、人工养殖、加工销售、渔药饲料、渔机网具、仓储物流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鉴于我在全国海水养殖中的重要地位,“国鱼”之美称似乎实至名归。

“开游”世界

我也忝列我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这期间,我也看到了宁德市为打造大黄鱼公共品牌所作出的努力。借此东风,我开始“游”向世界。

“游”出新魅力。2022年、2023年宁德市举办大黄鱼文化节,融合了产销对接会、产业高峰论坛、大黄鱼品鉴会、直播推介、摄影大赛等多种活动。从色、香、味等全方位、多角度传递我的魅力,让我享誉全国。

“游”上新赛道。向上的养殖链在深化,向下的加工链也在拓展。“预制菜”产品市场的升温,也为大黄鱼精深加工开启了一条“新赛道”。宁德市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功能利用,全市现有大黄鱼加工企业60多家;大黄鱼企业拥有商标近百件,含省著名商标40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

这些企业家们千方百计地包装我。比如,在蕉城区的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借用他们富有诗意的语言——“每一条大黄鱼,都被贮藏为一道来自深海的‘阳光’”,以醇香、糟香、三去黄鱼鲞等式样商品,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欧美等地。

我也“游”上了互联网。在宁德市举办的电商平台“6.18”“双11”等活动中,大黄鱼销售量位居海水鱼品类首位。

工人在加工大黄鱼(央广网发 黄鉴镕 摄)

从三都澳入东海,从东海奔向五大洋,我已经开“游”世界。如今的宁德市已是我国大黄鱼产销中心,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韩、美、加、东南亚、欧盟、中东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道贺的是,研发一直在继续,越来越多的新品种不断加入,我的家族更加繁盛了。比如厦门大学与富发水产研发了“宁芯”系列基因组育种芯片和“富发1号”大黄鱼新品种;集美大学与官井洋水产合作建设了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也研发了多个大黄鱼育种新品系。

从濒临灭绝、到以“国鱼”之尊享誉世界,我的传奇经历总让人们津津乐道,而我以为,最该让人传唱的是“人鱼共存、人海共生”的生动实践。

监制:郭勇鹏

策划:陈洪亮

记者:陈洪亮 罗晓英 龚雯 李姗姗

编辑:龚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