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边会现场(央广网发 龚雯摄)
  央广网福州7月19日消息(记者 龚雯)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迈向未来的中非合作”主题边会于19日在福建福州召开。经过线上线下讨论,中非双方初步形成为期5年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长期计划。
  据介绍,该计划旨在为非洲和中国之间世界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遗产地管理者建立更加直接的知识交流平台,加强经验交流与分享,共同开展能力建设,共同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此次边会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优先政策,开展中非世界遗产领域国际机构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梅希蒂尔德·罗斯勒、非洲世界遗产基金主任苏艾布·瓦里苏为边会致辞。
  边会上,来自非洲与中国的专家回顾了自2019年来世界遗产领域中非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果,共同探讨了非洲与中国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与能力建设情况,并就世界遗产领域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边会以线上和线下方式进行(央广网发 龚雯摄)
  世界遗产中心非洲区主任 Muhammad Juma在发言中邀请中方与非洲分享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的经验,并指出,未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应当针对遗产地管理机构、从业者、社区利益相关者、大学研究机构研究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非洲世界遗产是整个世界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他认为,非洲遗产在现有《世界遗产名录》中代表性不足,不仅需要非洲不断提高遗产申报能力建设,也需要世界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非洲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建立符合非洲遗产自身特点的辨识和阐释体系,展现非洲遗产的文化价值。
编辑:罗晓英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