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出了独特的民居建筑——土楼。

土楼是福建的代表性建筑群,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分布在福建永定、南靖和华安三个县境内,大约有3000多座。

据介绍,土楼的建筑材料与当地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福建长年潮湿,土壤呈酸性,所以这种用土、石、木、竹材料修建的居所更易建造和保存,且因为地形较为复杂,陡峭的山坡、深谷险峰等地,土楼更加坚固稳定,适宜居住。

2008年7月,数以千计的土楼以微乎其微的46座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初溪、洪坑、高北、大地、河坑、田螺坑6个土楼群,衍香楼、振幅楼、怀远楼、和贵楼4个土楼,简称“六群四楼”,涵盖了圆形、方形、交椅形等多种建筑样式。

土楼的土,是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大约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还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所以,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土楼,是聚族而定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生土建筑艺术。(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编辑:李姗姗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