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龙岩5月15日消息(记者罗晓英)连日来,在龙岩市上杭县下都镇团子茶红领共富工坊的制茶车间内,工人们将鲜叶铺开进行晾青,摇青机匀速转动激发茶叶香气,随后经历杀青、揉捻、复炒等工序,车间内茶香四溢。
茶农们将鲜叶铺开进行晾青(央广网发 黄大伟 摄)
针对闽西多雨气候,车间还配置多套智能烘干设备,通过恒温循环技术确保阴雨天气下的茶叶品质稳定。车间负责人郑善基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制茶工艺也在不断改进,曾经下雨就不能制茶的苦恼也得到了解决。
作为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杭下都团子茶的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团子茶其独特的“三次摇青、两次复炒”工艺,使茶叶形成兰花幽香与醇厚回甘的“喉韵”特征,广受群众喜爱。
团子茶制茶中(央广网发 蓝佳萱 摄)
然而,受茶叶种植户数多,制茶工艺粗放、技术不一的影响,往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效益较难提升。为此,上杭县下都镇锚定团子茶特色产业,由村党支部领办团子茶红领共富工坊,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要素统筹发展,逐步打开促农共富新通道。
同时,为破解传统工艺标准化难题,砂睦村党支部与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夏学院合作,从品种、栽培和加工环节着手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加工试验,优化提升团子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并按照工坊统一标准规范,进行加工、包装、销售,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SC),打响团子茶品质、品牌。
茶农们将制作好的团子茶进行分拣包装(央广网发 黄大伟 摄)
上杭县下都镇砂睦村党支部书记郑浩兴表示,下都镇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茶产业提质升级。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该村以红领共富工坊作为产业枢纽,整合技术培训、生产标准制定、市场对接等核心职能,并搭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作平台,打通产销渠道,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
“为推动团子茶的品牌化、市场化,我们发挥下都团子茶红领共富工坊作用,引领茶农生态种植,现全村已有450亩茶园,预计产量5万斤,产值550万元。”郑浩兴说道,为更好地提升团子茶的品质,下都镇还对做茶师傅进行培训,提高制茶技艺;不断完善团子茶标准化生产,引领团子茶产业健康发展,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新路径。
包好的团子茶(央广网发 蓝佳萱 摄)
香飘致富路,乡村展新颜。下都镇依托团子茶产业,结合省级传统村落,传承非遗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定期举办斗茶赛、茶文化讲座、茶艺培训等活动,传播茶文化知识,充分挖掘茶文化故事,增强游客对下都镇团子茶的认知和喜爱,引领群众共富,共同描绘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