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12月31日消息 军营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是特区最边远的“高山村”。35年间,“高山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穷山村”逐渐成长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蝶变”之路。
12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20余家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们齐聚军营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在这里听了一堂特别的党课。给在场摄影记者们上党课的是一位81岁的老人,他叫高求来。高求来23岁当兵,自30岁退伍后便扎根军营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辈子。他当了28年村支书,后又被聘为“高山党校”的义务讲师。高求来通过一个个简单朴实的故事,讲述了军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12月10日,高求来在“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给来自全国各地20余家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讲党课(央广网发 陈忠欢)
老支书上党课
军营村是厦门最边远的村庄之一,距莲花镇20多公里,距同安城区30多公里,距厦门市区70多公里,坐落在厦门市第二高峰“状元尖”脚下,面积1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多米。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入八十年代,我们军营村还是“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村民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
两上高山,谆谆嘱托
在军营村,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寨尖尾山高,四斗仑溪水长,不如总书记的恩重情长”。之所以有这样的话,源于习近平两上高山的情缘。
1986年4月7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走进我们军营村。那个时候的路不像现在这样顺畅,当时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习近平同志和各位领导到了村口的拱桥边上,车子开不进来,习近平同志在村口下了车,一路走一路认,走了一脚泥。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之后,结合军营村的实际情况,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多种茶、多种树,发展第三产业,早日脱贫致富”。
习近平同志一上高山回去之后,也一直牵挂着军营村的发展。1997年7月4日,已经是福建省委副书记的近平同志再度来到我们军营村。给我们提出了“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指导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固然相当重要,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绿化。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我1969年3月16日当兵退伍回到村里,3月23日就被村民选为党支部书记。在我当村书记的28年里,我主要干了3件事——修水库、通电、修路。
八九十年代,军营村人起早贪黑开荒,一年开一点,一人开一点,一开始是人工开荒,后来是依靠大型机械,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到农闲时山头就满是挖掘机。道路变宽了,村民新建的房子一个接一个,人均年收入达到2200多元,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开始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两村共有生态公益林6800多亩,2万多亩的山地。海拔千米的高山,纯净的空气,清澈的蓝天,梯田式的茶园,对于城里人来说,这都是很稀缺的资源。
2013年,我们军营村开始被列为厦门市“五位一体”建设的试点村,在市、区、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断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景点的打造,七彩池、高山哨所等一批特色景点先后被开发出来。
党建引领,为民谋福
2016年4月7日,军营村迎来了“高山党校”。因为我们村里的学生已经到镇里、城里上学了,所以市委党校就利用村里空置的学校,设立了教学点。
党校办到高山上,教授请到家门口,学员深入田间地头。市、区两级党校在“高山党校”邀请专家授课,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学习总书记访贫问苦、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工作作风,精准扶贫、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四下基层”、“四在一线”的工作方法,让党员干部在对比今昔“看变化”中传承精神、在现场体验“接地气”中感悟作风、在融入百姓“共屋檐”中增进感情,使高山教学点成为效果持久的“补钙”基地。
作为一个老党员来说,进入新时代,我们军营村人深刻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接下来,军营村将继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们的村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有信心、有能力,守护好绿水青山,拥抱金山银山!(王秀华)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央广网发 张丹雨摄)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