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1月22日消息(记者 龚雯)1月21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此次活动由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是国内首次聚焦“闽台区域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专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闽台各民族代表共60余人以主旨演讲和主题报告形式展开研讨。

研讨会现场(央广网发 活动主办方供图)

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兰明尚在致辞中指出,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牢记“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的重要嘱托,从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重大要求部署出发,紧紧围绕“闽台一家、中华一统”大力讲好历史事实、民族大义、示范路径,着力增进“一家人”认同、“一家亲”情感、“一家兴”成效,努力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东南路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东南学派、凝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南力量,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为两岸统一、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绵薄之力。

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兰明尚致辞(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和荣在致辞中指出,福建在对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厦门大学作为研究台湾问题的重要单位,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闽台人文交流研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后,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当其时。厦门大学将继续以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闽台区域人文历史研究,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厦大智慧”。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和荣致辞(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有效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要以民族学学科理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范可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上,既要推动强化国内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也要不断维护、加强和巩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扎实构建五十六个民族稳固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范可发言(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提出,蕴含了深刻的国族一体的思想和理论,从“共同体”到民族,从民族到国家,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层次和变革次序。“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时代民族团结与进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事实上,南岛语族从大陆迁移到台湾,这从语言学、遗传学、考古学领域证明两岸是一家。”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邓晓华基于对南岛语族的研究指出,国际学界对于南岛语人群起源于华南沿海地区在遗传学和考古学方面已经取得共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南岛语族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要加大对南岛语族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普及力度,并形成引导国际舆论的话语权。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张先清认为,在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区域历史过程分析,深入研究闽台民族融合历史实践,讲好闽台“三交史”故事。

当天,14位专家学者围绕“闽台考古与族群纽带”“宝岛开发与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专题开展专场报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闽台区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加强闽台民族交融历史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让两岸各民族同胞心更近、情更浓,不断谱写海峡两岸融合的新篇章。

赠书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福建民族宗教》杂志“闽台一家 中华一统”专刊作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福建卷》的阶段性成果,在活动上进行了推介与赠书。

编辑:李姗姗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