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5日,重庆师范大学职途“三下乡”乡村振兴实践团分组前往重庆市武隆区大水村、石柱县临溪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劳动实践与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和体验乡村振兴。

养殖场、西瓜地、瓦屋酒厂,劳动实践出感想

参观养殖场(央广网发 重庆师范大学供图)

“要尽力克服养殖场的艰苦环境。”驻村干部代伟一边提醒武隆分队的同学们一边介绍。大水村大力发展传统畜牧业,尽管养殖场配置简陋,但规模庞大,共饲养西门塔尔牛50余头、板角山羊20余只、杜洛克猪10余头。管理员爷爷热情地向组员们介绍了养殖场的情况,并主动带领组员参观养殖场的仓库,讲述他的日常工作,“我们一天要喂两次牛,每次喂两个小时左右。”

在西瓜地里劳动(央广网发 重庆师范大学供图)

沧沟西瓜是武隆的一张特色产业名片,组员们随后来到西瓜地进行除草、顺藤、浇水等劳动,并在代伟的指导下学会了分辨瓜藤和杂草与使用镰刀。跟随着酒曲的香味,实践团随后还来到了瓦屋酒厂进行酿酒劳动,这是组员们第一次跳出课本知识,接触到真正的酿酒过程,大家都十分兴奋。

辣椒地、山奈田、稻蛙基地,乡村振兴进行时

在临溪镇民主村,放眼望去尽是漫山遍野的朝天椒,农户们弯着腰在田间忙碌。民主村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承包了110亩辣椒地,实现了村子的整体增收。“种一亩辣椒地一年可以收入5000元到6000元。”村民秦绪奎说,组员们积极下地除草、跟农户学习种植知识并了解到民主村还通过培训新型农民、宣传先进农业知识、集体承包等方式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而在临溪镇的新街村,政府鼓励村民利用套作的生产模式种植山奈、玉米等,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0%,每亩实现增收500元。临溪镇党政办公室负责人谭睿告诉大家,当地政府通过打造“一村一品”等方式,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发展。

“政府给予的地租补贴、必备的设备安装、专业种养技术的培训等促进了基地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基地将拓展电商业务,打造水稻的品牌,并通过直播带货进行宣传和推广。”俊鸿农业稻蛙共生示范种养基地负责人刘俊对石柱分队的同学们说,种养基地采取的混合养殖具有充分利用稻田综合种养资源,达到稻-渔生态系统平衡的优势,真正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蛙、粮蛙双赢”。目前,该基地种养效益非常好,一亩蛙能达到2000-3000斤的产量,一亩稻米能到达500-600斤的产量。

帮助村民劳作(央广网发 重庆师范大学供图)

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同学们收获颇丰,不仅通过亲身的田间劳作,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通过实地考察,看到了真实的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积极落实,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编辑:陈美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