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为5岁男孩依依(化名)进行了喉气管重建手术,让依依和家人看到了重获健康的希望。

据了解,依依从小就只能依靠颈部的一根“小导管”呼吸,5年间历经十余次喉部手术,依旧无法正常呼吸和发声,一家人就此踏上了坎坷的医治之路。

耳鼻咽头颈外科副主任唐新业发现依依除了双侧声带麻痹和声门下狭窄以外,还有很多新问题。在唐新业副主任的周全策划下,以对患儿的伤害降到最低为目标,决定通过综合性的手术,一次解决小朋友所有的问题。针对喉裂、喉软化症、双侧声带麻痹、声门下狭窄、继发喉气管瘢痕狭窄、气管A型狭窄等六重难题,手术团队分别进行了经皮内镜下喉裂修补术(国际首创新技术)、喉功能重建术、左侧声带外展固定术、带有肋软骨移植的喉气管重建术、粘膜下瘢痕切除术、带有前壁肋软骨移植的气管成形术、行喉部T管置入术等。

经历了一段波折的治疗之路,依依终于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头颈外科得到了诊治,打通“呼吸通道”。唐新业副主任介绍,根据科室以往数百例患儿的最终疗效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孩子6个月后能拔除T型管和气切导管,最终恢复正常的鼻呼吸。

自2017年开展喉气管重建术以来,耳鼻咽头颈外科团队探索开创了多项治疗喉气管狭窄的新技术新项目,唐新业副主任提出,新技术的开展依托于医院强大平台的支撑,特别是手术麻醉支持,喉裂修补手术、Y型支架的植入手术等手术,都是在保留患儿自主呼吸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对麻醉医生的要求很高,这样除了减少了麻醉用药,同时对手术操作医生也带来很大的便利。

据悉,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姚红兵主任的带领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自2017年以来完成200余例喉气管重建术,手术量在国内儿童医院居首位,2023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74例(大约90%为外埠病例),仅次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除了手术量外,其他方面也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例如:年龄最小(出生后15天),体重最低(2.7kg)。因为极高的成功率,吸引大量外埠病人前来就诊。

最后唐新业副主任也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包括爱心人士和组织可以多多关注喉气管狭窄的小朋友,为他们送上温暖与关爱。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