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许诺

央广网重庆5月20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生田苗苗 叶芷涵)5月17日,张启辉和妻子王富兰一大早就来到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旁,分工明确地开启他们的一天:张启辉负责作画,王富兰负责卖画。

张启辉在人来人往的街边是醒目的存在,他没有左手,右手也只剩一根大拇指。执笔的力量全集中在右手的拇指上,用拇指捻开画纸,旋开颜料盖,动作麻利。

张启辉在街边摆摊作画(央广网发 许诺摄)

生变:重拾梦想

“1992年,我在上海的一家印刷厂工作,当时很刻苦,没几年就当上印刷厂机长了,那会我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张启辉回忆起二十岁,神色飞扬。在23岁那一年的9月2日,他至今仍记得清晰的时间点:凌晨四点,印刷厂的机器突发故障,张启辉的左手被卷入滚筒,右手在试图关掉机器的过程中也被卷进去,他的双手因为这次意外被大面积截肢。

“刚受伤那会,我连拿筷子都很费劲,”张启辉边说边用右手拇指模拟着健全人拿筷子的动作,“那会就只能在上海靠摆地摊、卖小百货拉扯一家人的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张启辉觉得午饭吃一碗四元的面条都是奢侈。因为双手不便,摆摊卖百货的收入并不理想,别人能骑三轮车载更多货物,他只有靠肩膀驮运货物。张启辉还记得那时辛苦的感觉:“后来我就慢慢想办法,靠手去推着自行车走,就能拿更多的小百货。不记得摔了多少次跤,腿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彼时的处境让张启辉迫切需要缓解生活带来的压力,他想到了从小就热衷的国画,拿起毛笔作画对他而言不仅是陶冶情操,还能让心去感悟画里的禅意,是摒除内心浮躁的绝佳途径。

张启辉正在画杜鹃花(央广网发 许诺摄)

回到重庆后,他在居住地附近偶然发现很多摆摊卖艺的人,“虽然我是残疾人,但我会画画,或许也可以试试摆摊卖画。”但那时的张启辉已经很久没专注地去画画,“我知道肯定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但希望通过我这一根手指头,能够达到我的期望值。以后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正是这个梦想的驱使,张启辉找到了合适的新营生。

奋勉:水滴石穿

为了让自己的画能达到“商品”的水准,张启辉开始锻炼拇指的灵活度,每天都会进行基础的握笔训练,还有能锻炼拇指的穿针、缝衣服等都是他日常会练习的内容,他还亲手完成了一幅十字绣。张启辉始终没放弃进行大量的锻炼,历日旷久,直到他能拿稳毛笔。

在自学尚有余力的时候,张启辉还会拜师学艺。提起老师,张启辉满是感激,“我最开始是跟着画家黄国富学习国画,他是一位断臂残疾人,用嘴叼着毛笔作画。”他跟着老师进一步地学习国画的笔法技艺等,也逐渐形成对国画的认知体系。而这日复一日的拇指训练、移樽就教,一坚持就是七年。

长年累月的学习张启辉的国画造诣越来越深,他逐渐能够创作更加精细的画作,其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就是重庆吊脚楼。“很久以前我住过嘉陵江边的吊脚楼,春节的时候,嘉陵江两岸放着烟花,飘着小雪,在我的记忆里特别美。所以我自己画画的时候,就希望把以前重庆的面貌用画笔留下来。”张启辉期望通过自己的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过去的吊脚楼是什么样,甚至是过去的重庆是什么样。

展望:形诸笔墨

张启辉热爱国画是恰如其分的选择,承受他人难以身受的苦难,化解成笔下各式各样的画作,并且赓续着这份热爱,将它融入生活。

“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国画和西式画从入门上就很不同,国画没有素描基础也能入门,但大部分西方的绘画类别必须学素描。”这是中国画独一份的笔墨姿态,强调超然、禅意的境界,而非追求绝对的技术力,张启辉感悟到的也正是这种画中意境,让他能够沉下心,从洗毛笔、调颜料、摆镇尺到执笔落丹青,在作画的时候,他会远离苦难,寻到写意的宁静。

画室的日常(央广网发 许诺摄)

2023年,张启辉的梦想有了持之以恒的圆满。他在2023年初筹备开设了自己的专业画室,就选址在家附近的商铺。画室的墙面上挂满他这几年的国画作品,从简约的花鸟鱼虫再到新作山水图,他给画室取名为“精一堂”,这是他打算从摆地摊转型到国画教学工作上的重要标志。张启辉和王富兰共同经营着画室,从前张启辉用一根手指撑起这个家,现在他和妻子一起继续用笔墨书写未来。

此外,他的期待还放在自立之后的助人上:“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社区、残联提供了很多便利,包括我在街头卖画的时候,也遇到过善良的人。”在他的设想里,通过开设画室,他要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给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残疾人会经历的苦难,帮助残疾人,将爱延续下去。

编辑:傅丹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