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9月28日,“史叙共同体——北京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展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民族文化宫主办,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承办,将持续展出至12月31日。

开幕式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分为政通人“和”、经济通“和”、文化融“和”、社会协“和”四个单元,通过百余件古籍、档案、文物及众多图片资料,以“和”为理念,串联起自金代建都起至民国时期,各民族在北京交融汇聚的共同记忆,生动展现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进程,引导各族群众从字里行间读懂团结密码,在器物图形上筑牢认同根基,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美”“天下一家”的精神内核,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在新时代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兼职副主席蒙曼围绕本次展览主题作主旨发言。她表示,北京建都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北京的都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新从以“和”为魂、以“史”为脉、以“文”为媒三个角度,阐释本次展览立足让每一件展品成为“中华之和”理念的鲜活实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源头活水的定位,指明要持续推动展览内容成果转化,创新打造首都民族工作中可视化、可推广的“北京样本”的目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党委书记王鸿运在致辞中表示,在建馆百年之际举办此次展览,更具特殊意义。这是多家单位发挥优势,跨界合作,联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尝试。

嘉宾观展(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在墨香与史韵交融的展厅中凝神赏珍,在互动触屏前体验沉浸式知识探索,在主题印章打卡区珍藏独特文化印记,在知识翻板问答墙前回顾与思考,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可观、可触、可感、可思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对话。从都城与边疆的制度共建,到南北经济的互通共荣;从多民族语言文化的合璧交融,到北京城中各族人民共居共业、命运与共的生动实践,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形成到发展的演进历程。

观众纷纷表示,本次展览没有让文物“静静躺在展柜里”,而是充分利用图文介绍、实物展示、数字化呈现和互动交流等各种方式构筑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以丰富的背景故事为文物增添了“有温度的细节”。

编辑:阮修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