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文化宫、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共同指导,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联合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共同举办的2024年“古籍(古迹)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专题研讨会在民族文化宫举办。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高欣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孙继为表示,要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必须“坚持一个主线,抓好三项工作”,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住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开展三个具体环节”,一是扎实开展搜集保护,让少数民族古籍“留得住”;二是重点推动古籍整理研究,让少数民族古籍“看得懂”;三是积极加强宣传利用,让少数民族古籍“活起来”。

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表示,开展基于古籍文献的讨论研究,挖掘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行动。

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彭博表示,今后要努力推动北京古籍(古迹)中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一是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二是注重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三是开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四是加强传承与弘扬。他表示,北京市将积极利用首都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中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古籍(古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推动古籍(古迹)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次研讨会邀请孙伯君、陈烨、先巴、黄金东、麻晓芳、李若愚、黎嘉才仁、买海柱等8位专家出席并发言。专家们分别从现存北京的西夏文古籍、多文种古籍及合璧古籍、古籍中体现的民俗融合、多民族文化在古籍(古迹)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等角度,深入挖掘古籍(古迹)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演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见证。(来源: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

编辑:王进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