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 庞婷)秋意浸染运河岸,波光潋滟映古今。10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内,大运河文化讲习所主题宣讲活动如约举行。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古都学会会长王岗,以“大运河与北京建都”为题,系统梳理了大运河千年变迁及其与北京城命运交织的壮阔史诗,深入解读通州水系的文化价值与运河文化的当代保护利用。

王岗作主题宣讲(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大运河的开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紧密相连。”王岗以长安的兴衰为切入点,揭示了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必然性。“隋炀帝为征辽东开凿永济渠,不仅将军事需求转化为水利工程,更意外催生了通州作为漕运枢纽的雏形。金朝将潞县升格为通州,标志着这一节点正式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元代定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海运的兴起形成双重保障。王岗特别强调:“元朝海运每年运粮超300万石,是漕运量的3倍,但漕运因稳定性更强最终成为主流。”明清两代继承并完善这一体系,通州作为漕运枢纽的地位愈发凸显,其仓储、转运功能直接支撑起北京城的庞大消费需求。

现场观众提问(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通州的每座桥、每道闸都承载着技术智慧与民俗信仰,比如北关闸的‘铁牛镇水’传说,就是农耕文明对自然敬畏的体现。”王岗通过复原通州水系图,指出燃灯塔、北关闸等文物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是“能触摸、能讲述的运河记忆”。针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王岗提出了文旅深度融合、振兴运河民俗、打造特色文艺产品等多维路径。他表示,“大运河北京段,特别是城市副中心段,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赋能区域发展的文化金名片。”
“王老师把大运河的历史讲活了!”文史爱好者张先生感慨道,“我以前知道通州因运河而兴,但今天才系统了解到,从隋唐到明清,运河的每一次变迁都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命脉和北京的建设。尤其是听到通州在元明清漕运体系中作为‘终点’的关键角色,让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自豪感。”

王岗与观众交流(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李女士则表示听完讲座,收获了实践灵感:“王教授关于运河文化开发利用的阐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大运河不只是‘历史遗产’,更是巨大的IP宝库。那些古闸的故事、漕运的民俗、桥梁的智慧,都能转化为文创产品、旅游线路的核心资源。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创新结合的无限可能。”
本次主题宣讲活动在央广网PC、客户端、微博等平台同步直播,176.7万人次线上观看。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据了解,2024年,为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沉浸式宣讲阵地——大运河文化讲习所,通过“主题活动+常态活动”“专家宣讲+互动体验”的“组合拳”,让3683.1万市民感受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
今年,大运河文化讲习所全面升级,创新推出“文化思想宣讲+民间故事盲盒”“主题讲座+互动体验”活动模式,月主题活动+周常态活动全年不间断开展,串联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漷县古镇、永乐店古城的历史肌理。市民群众可通过“文明通州”公众号、“大运河文化讲习所活动微信群”获取每场活动预告、参与活动。

扫码关注“文明通州”公众号

扫码加入“大运河文化讲习所活动微信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