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月15日消息(记者赵家慧)“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但从整体耕地质量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安徽省人大代表,广德市利民农田水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波结合自身工作,提出关于提高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的议案。

安徽省人大代表,广德市利民农田水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施立波(央广网发 受访人供图)

施立波表示,水稻种植是皖南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由于种植水稻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化肥、除草剂,农药人工几乎实现了倍数增长,而水稻的总体价格依旧平稳在保护价1.28元每斤左右水平。种粮农民追求产量和效益的同时不得不依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由于化学肥料投入量逐年加大,造成的残留使土壤有机质下降,种植成本不断涨高,收益减少。长久以往,对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和生产造成了一定隐患。

为此,施立波建议,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政策。建立耕地质量负责制,对完成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后的耕地,重点聚焦提升耕地质量,根据土壤质量等级设定改良周期、制定初始目标和考核目标。

同时加大财政对耕地质量提升、退化耕地治理。引导和支持农民秸秆原位还田深耕作业,着力培肥地力、修复土壤生态,平衡土壤养分。比如引导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对种植绿肥的耕地给予一定的补助。加强耕地轮作制度化管理,因地制宜保障耕地良性循环轮作,确保耕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施立波认为,鉴于目前秸秆田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秸秆回收技术水平低且市场不成熟,导致大多农民想种二季却在抢收打捆过程中错过了二季作物的最佳播种期,应因地制宜适度放宽秸秆禁烧政策。

此外,施立波还建议,发挥政策优势,在粮食安全、农机研发土壤生态修复、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和调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积极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耕地增效。

编辑:汪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