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月16日消息(记者赵家慧)PM平均浓度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清宪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记者注意到,十三届安徽省政协新增设了“环境资源界”,15位政协委员所涉猎的领域和相关工作大部分都和环境资源相关。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看来,将同一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汇集在一起,意味着安徽对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以及资源保护的重视。

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修复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是2023年安徽省重点工作之一。

新安江上流动的云雾氤氲在黄山休宁县的田园(央广网发 施亚磊 摄)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如今随着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任务与工作要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黄山市政协主席路海燕参加分组讨论时建议,安徽省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并指导皖浙两省探索编制《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安徽省积极与上下游兄弟省市开展跨区域合作,取得成果。

铜陵义安区老洲乡属于长江独立江心洲,生态环境优美(央广网发 陈晨 摄)

“推进长江江心洲生态链建设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的需要。”来自铜陵团的安徽省人大代表崔应文告诉记者,铜陵市6个江心洲的总面积大19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2.26万人。为让江心洲生态链成为长江美丽风景线和人民生活致富路,他建议,研究制定《长江江心洲发展总体规划》和《江心洲生态链建设具体规划》,按照“一洲一主题”“一洲一景点”,坚持生态与科技、生态与旅游、生态与农业等相结合。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庆市大观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金玉告诉记者,为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确保长江安庆沙漠洲段水体水质,大观区投入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施沙漠洲水环境整治工程,提升沙漠洲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快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生态修复,持续打好长江“十年禁渔”主动仗。

生态环境助力绿色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目前,黄山市祁门县正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红茶之都”,如何让这一愿景成为现实?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姜红告诉记者,祁门将围绕“一二三四五”工程,助力这一世界级的IP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山市祁门县(央广网发 黄晓萱 摄)

“想要种好茶,打造全域茶叶无农残的县,祁门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非常重要。”姜红说,近年来,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生境得到了优化,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祁门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殊荣。

为更好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她建议,在黄山市祁门县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脚建设长三角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以进一步凸现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优势。

生态环境助力绿色产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同样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安徽省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安徽省人大代表、滁州市琅琊区委书记焦艳告诉记者,近年来,琅琊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发展,几年来先后招引一批绿色健康食品龙头企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喜人,“绿色健康”金招牌不断擦亮。

加大城市空间生态治理

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系统性变革。随着“碳达峰十二行动”有序开展,安徽省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2022年首批越冬候鸟飞抵安庆菜子湖湿地(央广网发 陈春丽 摄)

近年来,安庆市大观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区战略。金玉告诉记者,近年来,大观区主要从加快生态系统修复、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三个方面下功夫,扎实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江城区。2022年1-9月份,大观区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于安庆全市城区第一。

安徽坐拥两淮流域特大煤炭能源基地,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

安徽政协委员,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磊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徽在绿色转型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但安徽省绿色低碳转型压力仍然很大。他建议,两淮采煤沉陷区治理应和水系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将开采下沉盆地与淮河水系连通,变死水为活水。“这样可以最大化优化沉陷区水质,让臭水坑变成绿色生态湖,且面积近45万亩的下沉盆地也是雨季淮河洪涝灾害的天然泄洪平衡区,一举多得。"

在淮南市,由采煤沉陷区改造后的湿地公园美景如画。(央广网发 陈彬 摄)

夯实生态本底,守护绿水青山。安徽已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就在安徽两会前不久,记者从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22年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2.8%,连续三年稳居90%以上。

编辑:汪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